包含喻的词语

  • 1、缩喻:比喻修辞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缩喻。
  • 2、约喻:修辞中比喻的一种。
  • 3、風喻: 1.亦作"风喻"。 2.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
  • 4、强喻:强调本体胜过或不及喻体的比喻
  • 5、土喻:孔子在家闲坐,他的学生子贡陪侍在旁,请教孔子应该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地待人。孔子说:“你的问题问得好呀!对人谦虚有礼,大概就像大地那样吧!”子贡不明白孔子的意思。
  • 6、简喻:指简单的比喻。
  • 7、松喻: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 8、食喻: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 9、转喻:修辞手法的一种,归属于比喻。
  • 10、反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常用于嘲弄讽刺。
  • 11、徵喻:引证比喻。
  • 12、一言而喻:喻:明白。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 13、三重楼喻:表示事物没有根基或者根基错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部就班,从基础打起,才能成就,没有一步登天的。
  • 14、远引曲喻:喻:譬喻。说话不敢直言,以远离当前的事例来作引证,绕弯子以其他事来打比方
  • 15、无可言喻:指到没话可说的程度,现比喻没法形容。
  • 16、无法言喻:指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 17、难以理喻:很难加以形容、描写。
  • 18、难以言喻: 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 19、隐喻: 隐喻yǐnyù (1) 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不直接点明是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常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于”等表明甲事物就是乙事物 英 metaphor
  • 20、自喻: 1.自晓;自解。 2.自譬﹐自比。
  • 21、舟水之喻:意为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
  • 22、旨喻: 晓谕旨意,喻示旨意。
  • 23、指喻: 指正告知。
  • 24、直喻:修辞手法之一。即明喻。与隐喻相对。
  • 25、征喻:引证比喻。
  • 拼音
  • 注音ㄩ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KWGJ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2) 同本义喻,告也。——《广雅》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乃留兵屯 荥阳,使使喻 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 吕氏之变而诛之。——《史记》(3) 晓喻;开导前后告喻,曾无悛改。——《三国志》(4) 又如:喻勉(开导勉励);喻教(开导教育)(5) 知晓;明白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皇疏:“喻,晓也。”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以喻客意。——《后汉书·杜笃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6)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7) 比喻罕譬而喻。——《礼记·学记》在于早谕教。——《汉书·贾谊传》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8) 又如:喻名(比称;形容);喻为“生物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