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碑的词语

  • 1、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rénmín yīngxióng jìniànbēi (1)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为纪念1840—1949年间为我国人民的利益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 英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in Beijing,China
  • 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词语解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dà qín jǐng jiào liú xíng zhōng guó bēi ]⒈  唐代基督教碑刻。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立。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上刻十字架,碑文为景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概述大秦景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的活动和基督教教义。碑底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为研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和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引证解释⒈  唐 代基督教碑刻。 唐 德宗 建中 二年(公元781年)立。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上刻十字架,碑文为景教士 景净 撰, 吕秀巖 书,概述 大秦 景教于 唐 贞观 九年(公元635年)从 波斯 传入 中国 后的活动和基督教教义。碑底和两侧有古 叙利亚 文教士题名。为研究基督教在 中国 的传布和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 3、黨碑:即党人碑。
  • 4、刻碑: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图画将字或画书写或复写于平整的石板上,然后镌刻而成。
  • 5、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代碑刻。公元779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正书。原碑四面刻字,宋元间铭文一侧被磨去。书法苍劲沉雄,气势磅礴,为颜书晚年代表作。
  • 6、张猛龙碑:北魏碑刻。正书。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公元522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碑阴有题名。书法风力危峭,雄秀清挺,为唐欧阳询、虞世南书派所自出。
  • 7、走马观碑:走马观碑为西河大鼓传统曲目。
  • 8、四絶碑: 唐代李华为元德秀撰墓碑,并由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人称为「四绝碑」。
  • 9、张黑女碑:《张玄墓志》的别名,全名《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属魏碑书体精品。
  • 10、巍峨丰碑: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范文正公镇鄱阳,有书生献诗甚工,文正礼之。书生自言:‘天下之至寒饿者无在某右。’时盛行欧阳率更书,《荐福寺碑》墨本值千钱。文正为具纸墨打千本,使售于京师。纸墨已具,一夕雷击碎其碑。”
  • 11、乙瑛碑:《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兴元年( 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 12、众口皆碑: 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
  • 13、残碣断碑: 形容萧条,破败,凄凉的景象 同义词:断壁颓垣。
  • 14、禁示碑: 立于山脚,佛寺,墓葬的禁示意味的碑文,碑文上记载了该建筑群的建筑时间。
  • 15、汉班碑: 汉班碑者,盖其字画残灭,不复成文,其氏族、州里、官阀、卒葬皆不可见,其仅见者曰“君讳班”尔。
  • 16、黨人碑:宋哲宗元佑元年,司马光为相,尽废神宗熙宁﹑元丰间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绍圣元年章惇为相,复熙丰之制,斥司马光为奸党,贬逐出朝。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为宰相,尽复绍圣之法,并立碑于端礼门,书司马光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 17、张迁碑:东汉碑刻。隶书。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公元186年镌立于无盐。碑阴刻有题名。书体方整厚重,骨力雄健。
  • 18、纪念碑: 纪念碑jìniànbēi (1) 为纪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 例 庆祝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英 monument;cenotaph;column
  • 19、撰碑:撰写碑文。
  • 20、制碑: 1.撰作碑文。
  • 21、贞碑: 1.碑石的美称。
  • 22、怨碑: 1.相传秦始皇建墓时,将工匠禁闭于内,工人作文刻石以泄怨愤,后人发墓见石,称之为"怨碑"。
  • 23、禹碑: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 24、幼妇碑: 1.即曹娥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 25、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yǒukǒu-jiēbēi (1) 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英 one's name being in every mouth;be praised every where
  • 拼音bēi
  • 注音ㄅㄟ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DRTF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石,卑声。本义:古时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2) 竖石碑,竖石也。——《说文》上当碑南陈。——《仪礼·聘礼》。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公室设丰碑。——《礼记·檀弓》君牵牲…既入庙门,丽(拴)于碑。——《礼记·祭义》(3) 石碑。石上刻着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释名·释典艺》有碑仆道。——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载其事。——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4) 又如:楔形碑;碑文;碑记;石碑;丰碑;界碑;路碑;墓碑;里程碑(5) 碑文,文体的一种 。如:碑拓(碑刻的拓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