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怨的词语
- 1、怨亲平等: 对怨敌和亲人一视同仁,无有厚此薄彼的分别。
- 2、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一段“瓜子哥公交车上嗑瓜子将壳乱丢被猛男狂揍”的视频,今天上午在网间热传。瓜子哥说了37遍“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 3、清夜怨:中国唐朝的李商隐写的一首诗。
- 4、众物腾怨:众物品乱象纷杂,好像对使用它的主人腾升着怨气。。
- 5、班女怨: 指妇女因失宠而哀怨。
- 6、怨夫:指被生活虐了几万遍,没有正面的反抗,走偏激思想的男的。
- 7、怨气难消:怨气就是指压在心里的一种不满意的情绪,难消则是很难消除,就是没有消除。连起来就是心里的那个不满意的情绪还没有消除。
- 8、市怨结祸:市:买,换取;祸:灾祸。换取怨恨,结下祸根。
- 9、载道怨声: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普遍不满。[反]有口皆碑。
- 10、不解怨: 不肯原谅他人,饶恕他人的好说谗言的意思。
- 11、客户抱怨: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不满和责难叫做顾客抱怨。
- 12、以怨抱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 13、报怨以德:不论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静无为的道德来应对。
- 14、哀哀怨怨:悲伤怨恨。
- 15、物情离怨:物情:众情。指民心离散怨恨。
- 16、恩怨休怀:对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毫不含糊。
- 17、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 18、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 19、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是一个出自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的著名成语,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20、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意思是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
- 2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22、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拼音nèi wú yuàn nǚ,wài wú kuàng fū,成语,是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
- 23、撅皇城﹐打怨鼓: 见"撅皇城﹐挝怨鼓"。
- 24、撅皇城﹐挝怨鼓: 到皇城去击鼓鸣冤。犹言告御状。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我拼的撅皇城,挝怨鼓,插状子,怕甚么金瓜武士!”亦作“撅皇城,打怨鼓”。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告都堂,诉省部;撅皇城,打怨鼓。”
- 25、造怨:招致怨恨。
- 拼音yuàn
- 注音ㄩㄢˋ
- 笔划9
- 繁体怨
- 五笔QBNU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2) 同本义怨,恚也。——《说文》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天子甚怨。——《汉书·李广苏建传》人怨恶其君。——清· 黄宗羲《原君》怨颇兴。——清· 张廷玉《明史》怨愤所积。——孙文《序》(3) 又如:怨怅(怨畅。怨恨);怨谤(怨恨诽谤);怨恶(怨恨憎恶);怨艾(悔恨自己的错误);怨詈(怨恨并咒骂);恩怨(恩惠和仇恨);宿怨(旧有的怨恨);怨痛(怨恨哀痛)(4) 责怪;埋怨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天下怨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5) 又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6) 又如:抱怨(埋怨);怨咎(埋怨责备);怨思(抱怨迂居,怀念故土);怨责(埋怨责怪)(7) 讥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8) 又如:怨刺(讽刺);怨讥(讥讽)(9) 别离 。如:怨旷(长期别离;女无夫,男无妻);怨妇(丧夫或丈夫别离很久的妇人)(10) 哀怨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吕氏春秋》。高诱注:“怨,悲。”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晋· 陆机《叹逝赋》(11) 又如:怨切(悲切);怨咽(哀伤呜咽);怨秋(悲秋);怨切(悲切);怨笛(哀怨幽咽的笛声);怨情(悲怨的情怀);怨调(哀怨的曲调);怨惜(悲怨惋惜)名词(1) 仇恨,怨仇此百世之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是积怨畜祸也。——《史记·商君列书》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2) 怨家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查看更多]
Y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