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捕的词语

  •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了准备攻打楚国的决定。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就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之后才能作别的打算。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你们不要议论了,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我决不轻饶!”,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当时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侍从,退朝后心中仍旧无法安宁,他觉得吴王这样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吴王,使其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于是这个侍从在吴王的后花园内踱来踱去地想办法,就在此时,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到了树上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刚亮,这个青年侍从又来到了吴王休息的后花园,他手拿一把弹弓,在树底下转来转去。第三天早晨他又来到树下转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这样转来转去的。有人觉得他的行为很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从又来了,吴王也来了,便问他:“你一连几天早晨来这花园里干什么?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你到底要做什么呢?”这个青年侍从手拿弹弓,对吴王轻声说道:“大王,您小声一点。您向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只顾着在那里高兴地吸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躲在他身后,弯着前肢,想要捕捉它呢!”,吴王笑着说:“螳螂捕蝉,这有什么好稀奇的。”青年侍从说:“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蝉,但它不知道,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吴王说:“这又说明什么呢?”,青年侍从将手中的弹弓搭上泥丸对准黄雀,然后说:“那只黄雀只顾着看着蟑螂,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经对准它了。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啊!”,吴王听到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从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1.一只鸟一只蝉(打一成语)
  •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词语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⒈  螳螂一心一意要吃蝉,而背后的黄雀却正盯着它。比喻只看到前面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害。英covet gains ahead without being aware of danger behind as the mantis stalk the cicade,unaware of the oriole behind;引证解释⒈  螳螂一心捉蝉,不知黄雀在后正打算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引语本《庄子·山木》:“庄周 游乎 雕陵 之樊,覩一异鹊……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覩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 刘向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蜋在其后也;螳蜋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后数年,闻 山东 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毛泽东 《质问国民党》:“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国语辞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⒈  比喻眼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参见「螳螂搏蝉」条。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 3、追捕: 追捕zhuībǔ (1) 追踪逮捕 例 追捕要犯 英 pursue and capture
  • 4、猎捕: 猎捕lièbǔ (1)捕猎 英 hunt
  • 5、兜捕: 兜捕dōubǔ (1) 从四下里包围搜捕 例 经过公安人员的大力兜捕,逃犯终于被抓住了 英 surround and seize;round up
  • 6、辅之逃捕:侯辅之少遭家难,避居嘉兴。
  • 7、缉捕: 缉捕jībǔ (1) 搜捕 例 缉捕在逃凶手 英 seize; arrest;apprehend (2) 亦称“缉捕使臣”。捉拿罪犯的衙役 例 免叫缉捕闯门来 例 当日缉捕使臣押下文书,捉掌犯人鲁达 英 arrester; arrestor
  • 8、捉捕:擒拿;捕捉。
  • 9、逐捕:犹追捕。
  • 10、治捕:缉捕治罪。
  • 11、征捕:召捕。
  • 12、招捕:招降收捕。
  • 13、张捕: 张网捕捉。
  • 14、斩捕:斩杀或捕获。
  • 15、贼捕:汉代主捕盗贼的小吏。
  • 16、渔捕: 1.捕捞。
  • 17、鱼捕:犹捕捞。
  • 18、诱捕: 诱捕yòubǔ (1) 用捕捉机、陷阱、圈套等捕捉 例 诱捕野生动物 英 trap
  • 19、油捕: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石油,常常和水一起沿着裂缝和孔洞流动,如在它们通过的道路上遇到各式各样不透水的﹑底朝上口朝下的"口袋"(构造)时,就会慢慢地聚集起来。这样聚集石油的部分叫做"油捕"。
  • 20、应捕: 1.古时缉捕盗贼的吏役。
  • 21、阴捕:便衣捕快。
  • 22、掩捕: 乘其不备而逮捕。
  • 23、盐捕:负责稽查缉拿贩卖私盐罪犯的部门或人员。
  • 24、严捕:严密搜捕。
  • 25、讯捕: 1.捕捉讯问。
  • 拼音
  • 注音ㄅㄨˇ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RGEY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2) 同本义捕,取也。——《说文》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4) 追寻,搜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名词(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2) 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