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杜的词语
-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词语解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sòng dù shào fǔ zhī rèn shǔ zhōu ]⒈ 诗篇名。唐代王勃作。杜少府为作者友人。诗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
- 2、预杜:预先杜绝。
- 3、要杜:遮拦堵塞。
- 4、徐杜:唐徐有功和杜景佺的并称。二人皆以治狱公正名世。
- 5、小杜: 称汉·杜延年。 称唐·杜牧。
- 6、小李杜: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并称。对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并称“李杜”而言。
- 7、羊杜: 1.晋羊祜﹑杜预二人先后镇襄阳,有政绩,后人因并称之。
- 8、韦杜: 1.唐代韦氏﹑杜氏的并称。韦氏居韦曲,杜氏居杜曲,皆在长安城南,世为望族。时称"韦杜"。 2.指长安城南的韦曲﹑杜曲。唐望族韦氏﹑杜氏世居于此。山青水秀,林木繁茂,为当时游览胜地。后亦借指风景秀丽之地。
- 9、宋杜:唐代诗人宋之问与杜审言的并称。
- 10、守杜:把守;堵住。
- 11、邵杜: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的并称。召,又作"邵"。二人先后为南阳太守,有惠政,时人称之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后汉书.郭杜孔张等传》。
- 12、召杜: 见"召父杜母"。
- 13、马杜:指汉司马相如和杜笃。
- 14、刘杜:明朝末年刘綎﹑杜松的并称。
- 15、李杜: 东汉·李固、杜乔的并称。 东汉·李膺、杜密的并称。 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李杜”。 东汉·李云、杜众的并称。 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 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 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
- 16、老杜:指唐代诗人杜甫﹐以别于杜牧(称小杜)。
- 17、黄杜: 黄杜huángdù (1) 野蜂蜜的俗称 例 山中方言谓之黄杜。——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英 honey
- 18、鄠杜:鄠县与杜陵。杜陵,汉宣帝陵墓。靠近长安,为胜地。
- 19、韩杜:唐代古文家韩愈和诗人杜甫的并称。
- 20、服杜: 1.东汉服虔和晋杜预的并称。两人均善治《春秋左氏传》。
- 21、房杜:唐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并称。
- 22、防杜: 1.防范杜绝(祸患等)。 2.遮掩灭绝。
- 23、大小杜: 指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
- 24、柅杜: 1.遏止,杜绝。
- 25、乘杜:传说为马车的发明者。
- 拼音dù
- 注音ㄉㄨˋ
- 笔划7
- 繁体杜
- 五笔SFG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2) 同本义杜,甘棠也。——《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树大者插五枝。——《齐民要术》(3) 姓动词(1) 堵塞杜,塞也。——《小尔雅·广诂》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大司马》。注:“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2) 又如: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杜隔(阻塞隔离);杜闭(堵塞,关闭);杜禁(堵塞)(3) 关门,封闭 。杜乃护王。——《书·费誓》。注:“闭也。”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强公室,杜私门。——《史记·李斯列传》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汉书·王陵传》。 颜师古注:杜,塞也,闭塞其门也。塞隘杜津。——《汉书·叙传》(4) 又如:杜口(闭口不说);杜门却扫(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杜门晦(屏)迹(关闭大门,隐匿自己的踪迹)(5) 杜绝,制止 。如:杜心(绝望);杜谏(谏止;制止);杜弊(杜绝作弊);杜弃(拒绝,屏弃);杜遏(禁绝,阻止)(6) 冲击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管子·度地》(7) 拒绝。如:杜黜(排斥,黜退) [查看更多]
D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