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汗的词语
- 26、颜汗:汗颜﹐羞愧。
- 27、盐汗:指汗。因其味咸,故称。
- 28、虚汗: 虚汗xūhàn (1) 由于体虚或患有某种疾病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出汗现象,如休克、昏厥、结核病等都有出虚汗的症状 英 abnormal sweating due to general debility
- 29、羞汗: 1.羞愧得流汗。形容十分羞愧的样子。
- 30、血汗: 血汗xuèhàn (1) 血和汗,比喻辛勤的劳动 英 blood and sweat;sweat and toil
- 31、渥汗:焐汗。受风寒的病人,服药后盖上棉被,使出汗。渥,用同"焐"。
- 32、握两手汗:因惊骇而两手出汗。犹言捏两把汗。
- 33、透汗: 透汗tòuhàn (1) 湿遍全身的汗水 例 透汗出后,浑身舒畅 英 a good sweat
- 34、通汗:使流汗。
- 35、天可汗: 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 · 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王溥《唐会要 · 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
- 36、惕汗: 1.惶恐而汗出。
- 37、悚汗: 1.因惶愧而汗出。
- 38、朱汗:《汉书·武帝纪》"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后因以"朱汗"为典,形容骏马的优良特性。
- 39、扇汗: 1.缠在马衔铁镳旁的饰巾。《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毛传:"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一说即马衔外铁。陆德明释文:"镳,表骄反,马衔外铁也,一名扇汗,又曰排沫。"
- 40、颡汗:额上冒汗。表示惭愧﹑惶恐。
- 41、青汗: 1.即青简。借指史册。古代用竹简记事﹐制简须用火烤﹐去竹汗﹐取其易书﹐且可免虫蛀﹐因称"青汗"或"汗青"。
- 42、洽汗:谓周身汗透。
- 43、破落汗: 1.亦作"破落韩"。亦作"破六韩"。 2.三字姓。北魏末有破落汗拔陵。见《魏书.肃宗纪》。《北史》作"破落韩",《通志.氏族一》作"破六韩"。
- 44、泮汗: 1.水流广大貌。 2.犹流汗。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黎民泮汗力作﹐蛮夷交胫肆踞。"马非百注:"泮﹐散。汗﹐汗水。"一说﹐犹畔岸﹐勤劳心意。见王利器校注。
- 45、赧汗:谓因羞惭而流汗。
- 46、腼汗:谓羞得脸上出汗。
- 47、蒙汗:即蒙汗药。一种置人饮食中使之昏倒的药。
- 48、漫汗: 广大貌。 散乱貌。
- 49、满番汗:即古沛水。距鸭绿江入海不远处。
- 50、流汗: 淌汗。从毛汗腺中分泌出大量汗液。 形容羞愧不安到极点。
- 拼音hàn,hán
- 注音ㄏㄢˋ,ㄏㄢˊ
- 笔划6
- 繁体汗
- 五笔IFH
- 五行水
基本释义
hàn名词(1)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汗,可汗。蕃王称。——《广韵》咸丰四年, 土谢图汗、 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清史稿》(2) 另见hànhán名词(1)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2)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汗,身液也。——《说文》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5)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动词(1) 出汗;使出汗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2)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3) 另见hán [查看更多]
H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