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父的词语
- 26、养父母:yǎngfùmǔ,是指收养别人孩子的父母。
- 27、有其父必有其子:谓子肖其父。语本《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 28、有是父必有是子:谓子肖其父。语本《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 29、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词语解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⒈ 庆父: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晋书·李密传》英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引证解释⒈ 庆父,春秋 鲁庄公 弟。 庄公 去世, 子般 即位。引庆父 使圉人杀 子般 立 闵公,后又杀 闵公 而奔 莒。时 齐 大夫 仲孙湫 吊 鲁 回来,对人说:“不去 庆父,鲁 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常以 庆父 喻祸根,以“庆父 不死, 鲁 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 《晋书·孝友传·李密》:“出为 温 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 庆父 不死, 鲁 难未已。’”国语辞典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qìng fǔ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⒈ 春秋鲁国人庆父,于庄公死后,欲篡位而两弑嗣君,致使鲁国动荡不安,齐大夫仲孙湫乃有「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之语。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闵公元年》。后以喻首恶不除,则祸乱不能平息。引《晋书·卷八十八·孝友传·李密传》:「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30、继父母: 词语解释⒈ 已有子女的女子因离婚或丈夫死亡带着子女再嫁,其后夫是她所带子女的继父;已有子女的男子因离婚或妻子死亡带着子女再娶,其后妻是他所带子女的继母。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不得虐待或歧视。
- 31、国父: 尊称为创建国家并有特殊功勋的领导人。
- 3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词语解释⒈ 媒妁:婚姻介绍者。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国语辞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fù mǔ zhī mìng méi shuò zhī yán ]⒈ 儿女的婚姻须由父母作主,经媒人介绍。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明·汤显祖《还魂记·第三六出》:「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33、父母之国:自己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 34、父紫儿朱:指父子都是大官。
- 35、不知其子视其父:表示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 36、从曾祖父: 1.从曾祖父本义,指的是曾祖父的亲兄弟,是祖父的伯叔父,是父亲的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
- 37、外曾祖父: 母亲的祖父,也即外祖父的父亲。
- 38、曾外祖父:父亲的外祖父,祖母的父亲
- 39、伯曽祖父:曾祖父之兄,是祖父的伯父,是父亲的伯祖父。
- 40、杀父之仇:旧时指最大的仇恨。
- 41、衆父父: 1.指天子。
- 42、卖身葬父:指董永,少年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这个故事。
- 43、渔父图:中国画。元代吴镇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江南水乡景色。远景在上,坡岸逶迤,林皋深秀,孤峰挺出于后,中景一派烟波,浩浩淼淼;近景在下,水滨两树直耸,荫蔽茅屋,芦苇丛边,荡来一叶渔舟。笔墨自然而爽健。
- 44、父与子:父亲和儿子。 古时亦称叔侄为父子。
- 45、夆莫父卣: 西周前期的青铜酒器中的盛酒器。
- 46、大姨父: 指大姨母或者大姨妈的丈夫。
- 47、義父:称经由拜认的父亲。
- 48、长兄如父:长兄如父的意思是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时,兄长要肩负教育、培育弟妹的责任。
- 49、从父兄弟: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即伯叔父的儿子,即父亲的侄子,现称堂兄弟。
- 50、长兄为父: 《跬道》
- 拼音fù,fǔ
- 注音ㄈㄨˋ,ㄈㄨˇ
- 笔划4
- 繁体父
- 五笔WQU
- 五行水
基本释义
fù名词(1)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大雅》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 眜。——《春秋》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父知之乎?(父:老先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3) 又如:渔父;田父(4) 通“甫”。开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5) 又如:教父(教戒的开始)(6) 天。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易·说卦》动词(1) 通“捕”(bǔ)。捕捉,捉拿徒以而富(通福)之,父系而伏之。——《管子·侈靡》(2) 另见fùfǔ名词(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2) 同本义(3) 某人直系血统的上一代男性父,家长举教者。——《说文》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4) 又见父之执。疏:“父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至尊也。——《仪礼·丧服传》(5) 又父子手足也。父者子之天也。乾为父。——《易·说卦》父者,家之隆也。——《荀子·致仕》孙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世说新语·言语》(6) 又如:父执(父亲的朋友);父祖(父亲和祖父);父宗(父亲的继承人);父艰(父丧。同父忧);父任(儿子因父亲任官而得官职);父执(父亲的朋友);父族(父亲的亲族);父业(父亲的事业)(7) 对某一种大事业的创始者的尊称。如:国父;革命之父;氢弹之父;原子能之父(8) 指万物化生之本乾为父。——《易·说卦传》(9) 又如:父天(以天为父);父母国,父国,父母之邦(祖国)(10) 对和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的称呼。如:伯父;叔父;祖父;父老。后亦以称姻亲中的长辈。如:舅父;姨父;岳父(11) 古代天子、诸侯对同姓长辈的称呼以速诸父。——《诗·小雅·伐木》(12) 亦指与雏、崽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禽兽中的雄性 。如:父马(雄马)(13) 上古对官长的称呼。宋时,羌、西夏等少数民族对汉族官长亦尊称“父” 。如:父师(太师。上古三公之一);父舅(古代天子对诸侯的称呼。同姓诸侯称父,异姓的称舅)动词(1) 行为像个父亲 。如:父事(把别人当做父亲一般对待)(2) 另见fǔ [查看更多]
F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