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犹的词语

  • 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
  • 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亦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3、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堪:胜任。树木尚且凋落,人怎能不衰老。
  • 4、鹰化为鸠,犹憎其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 5、鹰化为鸠,犹憎其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 6、蛇入竹筒﹐曲性犹在: 比喻本性难改。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辛集·风月笑林·滑稽笑谈》:“秦 时有人家二兄弟,专好妄语,凡百有事便相紿。一日,思量云:‘我二兄弟説话是无凭,可去门前深溪澡浴,洗去妄语。’弟曰:‘诺。’兄手中先把得一片乾脯,脱衣入溪,没水中去,少时出来,着衣服了,欹头摆脑,吃此一片乾脯。弟问:‘何处得肉脯吃?’兄云:‘海龙王 会客作席,见我来洗去妄语,遂得一片与我,滋味甚别,必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脱衣,亦钻入水中去。去势稍猛,忽被顽石撞破著头浪,忙出来,鲜血淋漓。兄问:‘你头如何破著?’答云:‘龙王 嫌我来得迟,将鼓槌打数十下,痛不可忍。’谚云:蛇入竹洞,曲性犹在,其此之谓歟!”
  • 7、蛇入竹筒,曲性犹在: 比喻本性难改。
  • 8、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 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yīng huà wéi jiū,zhòng niǎo yóu wù qí yǎn,意思是比喻外表变化,凶恶的本性不改,仍遭厌恶。
  • 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此语出自《论语·微子》。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
  • 10、蛇入竹筒﹐曲性犹在: 比喻本性难改。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辛集·风月笑林·滑稽笑谈》:“秦 时有人家二兄弟,专好妄语,凡百有事便相紿。一日,思量云:‘我二兄弟説话是无凭,可去门前深溪澡浴,洗去妄语。’弟曰:‘诺。’兄手中先把得一片乾脯,脱衣入溪,没水中去,少时出来,着衣服了,欹头摆脑,吃此一片乾脯。弟问:‘何处得肉脯吃?’兄云:‘海龙王 会客作席,见我来洗去妄语,遂得一片与我,滋味甚别,必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脱衣,亦钻入水中去。去势稍猛,忽被顽石撞破著头浪,忙出来,鲜血淋漓。兄问:‘你头如何破著?’答云:‘龙王 嫌我来得迟,将鼓槌打数十下,痛不可忍。’谚云:蛇入竹洞,曲性犹在,其此之谓歟!”
  • 11、鹰化为鸠,犹憎其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 12、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谚语,意思是像徐娘一样的中年女子,姿态或才情不减当年。
  • 13、蛇入竹筒,曲性犹在: 比喻本性难改。
  • 1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词语解释⒈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 1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词语解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tiān zuò niè,yóu kě wéi ;zì zuò niè,bù kě huàn ]⒈  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
  • 16、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词语解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 ]⒈  谓只要意愿能实现,即使是为此而死,也如同活着一样。意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死而无憾。
  • 17、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词语解释⒈  堪:忍受。树林已长成这样,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呢?表示对眼前事物发生的巨大变化,触景生情而发出的慨叹。
  • 18、击其犹犹,陵其与与: 词语解释⒈  犹犹:犹豫不决的样子;与与:进退不定的样子。趁其犹豫不决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 19、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词语解释⒈  戢:停止。战争就象玩火,不在适当情况下及时止息,就会把自己烧掉。成语解释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 20、大犹:大猷。
  • 21、不犹:1.不同。 2.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3.不可,不以为然。
  • 22、远犹:犹远猷。
  • 23、相犹:相同。
  • 24、五犹:古称恶臭的下等土壤为五犹。犹,通'莸',臭草。
  • 25、王犹:亦作'王犹'。犹王道。晋王子猷的省称。
  • 拼音yóu
  • 注音ㄧㄡ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QTDN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猶,愑属。——《说文》。字亦作猷。犹如麂,善登木。——《尔雅》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3) 犬子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动词(1) 如同。好比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梁肉之与糠糟。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3) 踌躇疑惧心犹嶑而狐疑。——《离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5) 通“猷”。谋画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王犹充塞。——《荀子·议兵》副词(1) 还;仍然 。多用于书面语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3) 太 。如:犹薄;犹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