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秀的词语

  • 1、做秀:做秀是指肢体的表现,是动词式名词,作秀是指言语的表现,是名词式名词。
  • 2、天真地秀:天地间灵秀之气。
  • 3、福德秀气: 四柱八字之术语。
  • 4、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李寿成,汉族,生于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
  • 5、长得清秀: 长得清异秀出;美好不俗。
  • 6、越秀南路:越秀南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
  • 7、独秀一枝: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 8、一枝独秀:比喻最为杰出。如:「他的参展作品极有创意,在众多作品中一枝独秀,特别引人注目。」
  • 9、秀本荣发: 1.形容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 10、风光秀丽: "表示该地区风景美丽,气候宜人。"。
  • 11、一支独秀:谓一小部分。
  • 12、面容清秀:容貌清爽秀丽不俗气。
  • 13、三清水秀: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 14、清秀可人: 清秀:清爽秀丽,不俗气。可人:有长处可取的人;能干的人;可爱的人。清秀可人指清爽秀丽,不俗气,十分可爱。
  • 15、对嘴秀: 是网络上兴起的一个配音活动,在明星带动下火爆网络。
  • 16、节目秀: 节目秀指的都是电视真人节目秀,各家电视台纷纷使出各种歪招奇招,企图争夺观众眼球,由于某些节目的创意过于“惊人”,随之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 17、真秀才:指隋杜正玄。据《隋书.文学传.杜正玄》载:正玄年未弱冠﹐即以文章才辩见称。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时林邑献白鹦鹉﹐杨素令作赋﹐援笔立成﹐文不加点。"令更拟诸杂文笔十余条﹐又皆立成﹐而辞理华赡。素乃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 18、灵山秀水:这里的山很有灵气,这里的水很秀丽。意为这里是山水美景。
  • 19、景色秀丽:景色 jǐngsè 风景;景致一片森林的景色
  • 20、秀才造反,一世无成: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 要做皇帝,还要说什么筹安,空谈学理。俗语说得好:~。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七回
  • 21、文选烂,秀才半: 宋代俗语。谓熟读《文选》,考取秀才有望。
  • 22、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意思是
  • 23、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24、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1.谓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难以成事。
  • 25、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谓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难以成事。
  • 拼音xiù
  • 注音ㄒㄧㄡ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TEB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会意。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本义:谷物抽穗扬花)(2) 同本义荣而实者谓之秀。——《尔雅》秀,出也。——《广雅》实发实秀,实坚实好。——《诗·大雅·生民》(3) 又如:秀发(指植物生长繁茂,花朵盛开);秀穗(植物从叶鞘长出穗);秀而不实(禾谷叶穗开花而不结实)(4) 草类结实(5) 又如:秀孚(开花结实)(6) 成长振振子孙,或秀或苗。——《后汉书·孝章皇帝八王传赞》(7) 又如:秀茂(生长茂盛);秀甲(娇嫩的新芽)形容词(1) 美好,秀丽(指人的容貌姿态或景物,重于内在的气韵)容则秀雅,稚朱颜只。——《楚辞·大招》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佳木秀天下奇秀。——宋· 沈括《梦溪笔谈》秀出半天。——《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2) 又如:秀溜(秀气;俊巧);秀而不媚(秀丽而不妖媚);秀上(秀美高雅);秀木(秀美的树木)(3) 茂盛。亦指茂盛的草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4) 又如:秀草(茂盛之草);秀蔚(谓山陵秀美草木繁茂)(5) 特异;优秀。多指人品德美好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容则秀雅,稚朱颜只。——《楚辞·屈原·大招》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马弟吾乡秀,青云正壮年。—— 元· 张宇《送马德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魏· 李康《运命论》(6) 又如:秀士(德行才艺出众的人);秀世(特出于世);秀立(秀升特出);秀艾(优异俊美之士);秀茂(优异突出的人才)名词(1) 草木之花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山鬼》。按,三秀即小正之秀幽、秀萑苇、秀莽也。灵芝之说起于汉,古芝即菌,王逸注:“三秀,芝草,失之。”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汉武帝《秋风辞》(2) 宋、明间对官僚贵族子弟和有财势者的称呼秀者,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