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笏的词语
- 1、一门百笏:指全家所有人。
- 2、垂绅正笏:绅:古代士大夫的衣带;笏:朝笏。垂下衣带的末端,恭敬地拿着朝笏。形容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
- 3、朱衣象笏: 唐·韩愈《送殷员外便回鹘序》:“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朱衣象笏,承命以行。” 朱衣象笏,是汉语词汇,zhū yī xiàng hù,解释为形容仪态端庄肃敬。
- 4、拄笏: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 5、竹笏:古代大臣入朝时所执的竹制手板。
- 6、植笏: 1.犹持笏。指为官。
- 7、执笏: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称臣。
- 8、整笏: 端正地握着朝笏。恭谨待命貌。
- 9、瞻笏:南宋朝参仪式的一种。
- 10、簪笏:冠簪和手板。古代笏以书事,笏笔以备书。臣僚奏事。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比喻官员或官职。
- 11、玉笏: 玉制手板。
- 12、鱼须笏: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一说鲨鱼皮),故名。
- 13、鱼笏:即鱼须笏。
- 14、缨笏: 1.冠带和手板。亦借指官吏。
- 15、遗笏:先人遗下的朝会手板。指后代荫袭的官职俸禄。
- 16、一笏: 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后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 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 17、牙笏: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 18、靴笏: 1.亦作"鞾笏"。 2.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 19、玄笏: 墨锭。
- 20、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 21、投笏:喻弃官。版,即笏。
- 22、爽笏: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属。笏﹐大臣上朝时携带的手版。
- 23、绅笏: 1.大带与笏板。古仕宦者所服用。 2.指做官。
- 24、袍笏: 袍笏páohù (1) 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英 official clothing and tablet held before the breast by officials when received in audience by the emperor
- 25、木笏:木制手板。唐制,六品以下官所持之笏。后世因之。
- 拼音hù
- 注音ㄏㄨˋ
- 笔划10
- 繁体笏
- 五笔TQRR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2) 手板(3) 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荐笏言于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持一象笏互。——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4) 又如:笏击(用笏板扑击);笏囊(盛笏板的袋子);笏帛(盛笏的袋);笏板(即笏,手板)(5) 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红楼梦》(6) 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众情危惧,共请主人,愿以白金十笏赎之。——五代·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7) 指成锭的东西 禧乃检箧中,得笔二管、墨一笏赠之。—— 清· 温睿临《南疆逸史》 [查看更多]
H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