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簪的词语
- 1、门簪: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
- 2、头簪:连缀。
- 3、白玉簪: 白玉簪又名白萼、白鹤仙。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顶生总状花序,着花9~15朵.花白色,筒状漏斗形,有芳香,花期7~9月。因其花苞质地娇莹如玉,状似头簪而得名。碧叶莹润,清秀挺拔,花色如玉,幽香四溢,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香花,深受人们的喜爱。
- 4、珠簪:缀珠之簪。语出秦李斯《上书谏逐客》:"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不进于前。"
- 5、豸簪:刻有獬豸形的发簪,古代监察﹑执法官所用。
- 6、玉簪: 玉簪yùzān (1) 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 英 jade hairpin
- 7、遗簪:亦作“遗簮”。 指失落的簪子。 孔子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参见“遗簪坠屨”。 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 8、衣簪: 衣冠簪缨,古代仕宦的服装。常借指官吏与世家大族。
- 9、亡簪:《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后因以"亡簪"为怀念故旧的典故。
- 10、散簪: 犹散发。借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
- 11、落簪:犹落发。剃发出家。
- 12、解簪: 1.解去束发之簪。谓就寝。 2.解去簪缨。谓仕途失宠。
- 13、合簪:犹同僚。簪,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
- 14、道簪:道士的发簪。
- 15、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常用以借指京官。
- 16、斗草簪花: 头上戴的饰物。
- 17、脱簪待罪: 古代后妃犯下重大过错请罪时礼节。
- 18、玉簪花:花名。
- 19、簪带: 1.冠簪和绅带。古代官吏的服饰。 2.借指仕宦。
- 20、簪白笔: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 21、簪环:发簪和耳环。指妇女首饰。
- 22、簪花格: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后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
- 23、簪簪: 1.犹篸篸。参差不齐貌。 2.威严;庄严。常用来形容骑马的姿势。
- 24、簪冠:插簪于冠。古谓做官。
- 25、簪头: 1.即簪子。
- 拼音zān
- 注音ㄗㄢ
- 笔划18
- 繁体簪
- 五笔TAQJ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竹,賛(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2)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动词(1) 插戴在头上西门豹簪笔磬折,向 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乃簪一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2) 又如: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3) 连缀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仪礼·士丧礼》(4)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查看更多]
Z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