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诵的词语

  • 1、絃诵: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2、复诵:形声。
  • 3、千古传诵:某种行为,品德,或者某些文艺作品,甚至某人的事迹,符合社会的积极方面的准则,被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 4、家絃户诵: 家家弦歌,户户吟诵。谓流传极其广泛。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自有 宋 中叶以来,程 朱 之书已家絃户诵,岂皆闻道者耶?”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唐九成宫醴泉铭》:“欧阳 书《醴泉铭》,自 宋、元、明 以来,为艺林所重,几至家絃户诵,人人有一本。”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琵琶》、《西厢》、《荆》、《刘》、《拜》、《杀》等曲,家絃户诵已久,童叟男妇皆能备悉情由。”
  • 5、舆人之诵:具有公正劝诫的意味。指普通百姓对某件事议论不停,纷纷发表意见。
  • 6、过目成诵: 过目成诵guòmù-chéngsòng (1) 只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英 be able to recite sth. after reading it over once
  • 7、作诵: 念叨。
  • 8、祝诵:即祝融。
  • 9、籀诵: 1.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传说二人为篆书之祖。
  • 10、箴诵: 1.谓箴规之言的讲述与传习。
  • 11、展诵:开卷诵读。清赵翼《瓯北诗钞》卷二十有《述庵司寇新刻劐大集见贻展诵之馀为题长句兼怀亡友璞函》诗。
  • 12、赞诵:赞美称颂。
  • 13、舆诵: 1.众人的议论。 2.民谣。
  • 14、吟诵: 吟诵yínsòng (1)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例 吟诵诗篇 英 chant;recite
  • 15、邑诵: 1.邑颂。
  • 16、肄诵: 1.学习,诵读。
  • 17、野诵:指民间谣谚。
  • 18、謡诵:歌诵。
  • 19、演诵:诵读。
  • 20、训诵: 1.训徒诵读。
  • 21、寻诵:寻绎诵读。
  • 22、循诵: 循序诵读。
  • 23、学诵:指学诗;诵诗。
  • 24、小诵:指年小时所诵习的典传。
  • 25、弦诵: 弦诵xiánsòng (1) 弦歌和诵读,指学校教学 例 弦诵不辍 英 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chant
  • 拼音sòng
  • 注音ㄙㄨㄥ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YCEH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2) 同本义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5) 通“颂”。颂扬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7) 通“讼”。公开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名词诗篇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