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谏的词语
- 1、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意思是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掩饰过错。出自《史记·殷本纪》。
- 2、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意思是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掩饰过错。出自《史记·殷本纪》。
-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此语出自《论语·微子》。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
- 4、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 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词语解释⒈ 说:言论;遂:完成;谏:劝说。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含既往不咎之意。
- 6、哭谏:用哭的方式来劝导某人。
- 7、小谏: 唐代谏官拾遗的别称。
- 8、闚谏:察看时机进谏。 《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班固 《白虎通》:“闚諫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而復前,以礼进退。”
- 9、三谏: 1.三次劝谏。见"三谏之义"。 2.三个谏官。指宋代吴昌裔﹑徐清叟﹑杜范。 3.三个谏官。 4.三个谏官。指明代吴之佳﹑叶初春﹑张栋。见《明史.吴之佳传》。
- 10、任贤受谏:贤:有德有才的人。
- 11、优孟马谏: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
- 12、牵裾而谏:说解:牵裾即拉住衣襟,又作“引据”。“牵裾而谏”是说侍中辛佐治刚正不阿,向魏文帝曹丕直言进谏的故事。
- 13、犯颜直谏: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极力相劝。
- 14、虚心纳谏:犹平心静气。
- 15、直言进谏:直接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对方的错误。
- 16、正文谲谏: 谓通过合乐的诗歌,以寓规劝之意。
- 17、身后之谏: 身后之谏语出苏洵宋《管仲论》。
- 18、论字知谏: 本则。
- 19、史蝤尸谏: 卫国大臣史蝤立志为国家推荐贤才,斥退奸佞,活着的时候没能说服国君,死后还以尸谏。
- 20、遂事不谏: 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
- 21、左谏:唐代左谏议大夫的简称。
- 22、主文谲谏: 《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 23、骤谏:屡次进谏。
- 24、中谏: 唐代谏官“补阙”的别称。
- 25、忠谏: 忠谏zhōngjiàn (1) 忠诚的劝谏 例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英 expostulate
- 拼音jiàn
- 注音ㄐㄧㄢˋ
- 笔划11
- 繁体諫
- 五笔YGLI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2) 同本义谏,证也。——《说文》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4) 匡正;挽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5) 通“间”。离间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名词(1) 谏官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2)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3) 通“间”。间谍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4) 姓 [查看更多]
J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