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饥的词语

  • 1、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成语】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拼音】 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 【解释】 附:依附,归附。 扬:飞扬。 饿了就来归附,饱了就飞走了。 比喻人不得志即来依附,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忘恩负义。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 2、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 3、坐儿不觉立儿饥:比喻有钱有势的人不知道贫穷无势的人的疾苦。
  • 4、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词语解释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yǎng ér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⒈  参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引证解释⒈  谓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积存谷物为防备饥荒。见“养儿防老,积穀防飢”。引《里语徵实》卷下引 宋 左圭 《百川学海》:“婺源 詹惠明 乞代父偿命,临刑无惧色,曰:‘养儿防老,积穀防飢。’太守 曾天游 奏之,乃免死。”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三引此文,作“养儿防老,积穀防饥”。 朱自清 《给亡妇》:“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拼命的爱去。”国语辞典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yǎng ér fáng lǎo jī gǔ fáng jī ]⒈  抚养儿女,以防备年老孤单;积存谷物,以防备饥荒时无粮可吃。也作「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 5、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词语解释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 ]⒈  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引证解释⒈  同“养儿防老,积穀防飢”。引《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自古道:‘养儿待老,积穀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平妖传》第十六回:“常言道:‘养儿待老,积穀防饥。’”国语辞典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yǎng ér dài lǎo jī gǔ fáng jī ]⒈  抚养儿女,以待年老时有人奉养;积蓄谷物,以防备饥荒时有粮可吃。也作「养子防老,积谷防饥」。引《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
  • 6、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词语解释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 ]⒈  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引证解释⒈  同“养儿防老,积穀防飢”。引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谏父》:“[贴]爹爹,正是养儿代老,积穀防飢。”
  • 7、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词语解释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yǎng zǐ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⒈  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引证解释⒈  同“养儿防老,积穀防飢”。引元 无名氏 《认金梳》第一折:“儿也,可不道养子防老,积穀防飢,抬举的你成人长大,剗的説这等言语那!”国语辞典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yǎng zǐ fáng lǎo jī gǔ fáng jī ]⒈  抚养子女,以防备年老时无人奉养;积存谷物,以防备饥荒时无粮可吃。也作「养小防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儿待老,积谷防饥」。引《孤本元明杂剧·认金梳·第一折》:「儿也,可不道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抬举的你成人长大,刬的说这等言语那!」
  • 8、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词语解释⒈  指远粮不解近饥。
  • 9、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词语解释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⒈  谓远粮不解近饥。引证解释⒈  谓远粮不解近饥。引《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千里餽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国语辞典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qiān lǐ kuì liáng shì yǒu jī sè ]⒈  (谚语)​比喻远处的粮食无法解除近饥。引《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 10、拉饥荒: 词语解释⒈  欠债。
  • 11、饥来吃饭: 词语解释⒈  饿了就吃饭。比喻随其常规,顺其自然。
  • 12、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词语解释⒈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 13、饥而忘食: 词语解释⒈  食:吃饭。尽管很饥饿,但也忘记了吃饭。形容极其忧虑的样子。
  • 14、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词语解释⒈  1947年5月,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学生举行以反内战、争民主为内容的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在上街宣传时遭国民党军警殴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学生在南京组成请愿团,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遭到镇压,学生一百余人被打伤,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发生后,在全国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 15、饱汉不知饿汉饥:处境好的人不理解别人的苦衷。
  • 16、饱人不知饿人饥: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 17、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亢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亦称多食易饥。
  • 18、煮石疗饥:是几千年语言文字发展中凝结出的精华。
  • 19、阻饥: 1.亦作"阻饥"。 2.《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孔传﹕"阻﹐难﹔播﹐布也。众人之难在于饥。"后以"阻饥"指饥饿。
  • 20、中饥: 中等程度的饥荒。
  • 21、赈饥: 1.见"赈饥"。
  • 22、愈饥:犹充饥。
  • 23、噎饥:犹充饥。
  • 24、压饥:谓吃东西缓解饥饿。
  • 25、凶饥:亦作“凶飢”。凶荒;灾荒
  • 拼音
  • 注音ㄐㄧ
  • 笔划5
  • 繁体飢、饑
  • 五笔QNMN

基本释义

(1) (形声。从食,幾(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2) 同本义饑,谷不熟为饑。——《说文》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4) 通“飢”。吃不饱,饿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5) 姓(“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动词(1) 吃不饱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4) 古国名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5) 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