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开头的词语

更多
  • 1、挪蹭: 挪蹭nuóceng (1) 口∶慢慢地走 例 下山时,他感到腿酸疼,于是只好一步步地向下挪蹭 英 draggle
  • 2、挪借: 挪借nuójiè (1) 暂时借用别人的款项 英 borrow money for a short time;get a short term loan
  • 3、挪移: 挪移nuóyí (1) 〈方〉挪借 英 get a short term loan (2) 挪动;移动 英 move
  • 4、挪动: 挪动nuó dòng 1.  从一点或从一地往另一点或另一地连续地移动。 例 把书架挪动一下。 英 move; shift; 2.  从静止的状态移动的行动。 例 太沉了,挪不动。
  • 5、挪用: 挪用nuóyòng (1) 把原定用于某方面的钱移作他用 例 不得挪用基本建设资金 英 divert (funds);devert money to other purpose (2) 私自动用 例 挪用公款 英 misappropriate;embezzle;misappropriate;peculate;steal
  • 6、挪步:移动脚步。
  • 7、挪挱: 1.亦作"挪挲"。 2.两手搓摩。
  • 8、挪挲: 1.亦作"挪挲"。 2.两手搓摩。
  • 9、挪屋:在陕西岐山乡间,把乔迁叫做“挪屋”,挪屋还有一些仪式和讲究。
  • 10、挪威: 词语解释⒈  北欧国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临北海,挪威海和巴伦支海。面积38.7万平方千米。人口434.8万(1994年)。首都奥斯陆。高原、山地、冰川广布。海岸曲折,多峡湾。国土三分之一在北极圈内。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地山区寒冷。工业发达。欧洲重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著名的航海国和渔业国。
  • 11、挪窝儿: 挪窝儿nuówōr (1) 从原来的地方搬开 英 move to another place (2)搬家 英 move (house)
  • 12、挪威海: 北冰洋的边缘海。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冬季一般不封冻,是北冰洋中唯一能全年通航的海。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 13、挪威群: 与土星共享类似轨道的一大组卫星群。
  • 14、挪威人:挪威人属于北欧民族之一,约472万人(1978),其中有395万人分布在挪威,占挪威人口97.3%。

挪中间的词语

更多>>
  • 1、腾挪跌宕:1.表示起伏动作大,气势雄浑。 2.变化曲折。
  • 2、东挪西借:四处向人借贷,筹集款项。
  • 3、纳胯挪腰:装腔作势,摆架子。
  • 4、东挪西凑: 东挪西凑dōngnuó-xīcòu (1) 指向多处挪借款项 例 东挪西凑,好容易筹够了本钱,开一个小铺子 英 borrow all around
  • 5、东挪西撮: 东挪西撮dōng nuó xī cuō (1) 指向多处挪借款项 例 东挪西撮,好容易筹够了本钱,开一个小铺子 英 borrow all around
  • 6、东挪西辏:挪:挪借;辏:通“凑”,聚合。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 7、周期挪用:利用CPU不访问存储器的那些周期来实现DMA操作,此时DMA可以使用总线而不用通知CPU也不会妨碍CPU的工作。

挪结尾的词语

更多
  • 1、搓挪:放在手里揉搓。
  • 2、迁挪:犹言迁移挪动。
  • 3、侵挪:侵占挪用。
  • 4、揉挪:揉搓;搓挪。
  • 5、腾挪: 腾挪téngnuó (1) 挪用 例 专款专用,不得任意腾挪 英 transfer funds,etc. to other use (2)挪动(多指地方) 例 把东西腾挪一下 英 move sth. to make room
  • 6、通挪:通融挪借。
  • 7、移挪:1.挪借移用。多指金钱而言。2.移动。
  • 8、支挪: 暂时借支。
  • 9、七担八挪:一再耽搁拖延。
  • 10、东闪西挪:形容有所畏惧,躲躲闪闪。
  • 11、千凑万挪:凑:凑集。千方百计筹集挪借资金。比喻尽力筹资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挪组词,挪的组词,挪字怎么组词,挪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挪字组词的组词,其中挪字在开头的组词有14个,挪字在中间的组词有7个,挪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1个。
  • 拼音nuó
  • 注音ㄋㄨㄛˊ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RVFB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手,那声。本义:揉搓)(2) 同本义两手自相挪。——韩愈《读东方朔杂事》(3) 移动,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行者叩头,启上如来:“千万望挪玉一降。”——《西游记》(4) 又如:挪玉(移动玉步;劳动大驾);挪桌子;那个理发店挪地方了;把椅子挪开;挪步(移动脚步)(5) 移用他向日挪我的五十两银子,得便叫他算还给我。——《儒林外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