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俑的词语
秦始皇陵兵马俑 qín shǐ huáng líng bīng mǎ yǒng
秦始皇陵墓中陪葬的兵马俑雕塑群。兵马俑坑在今陕西临潼县东,约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前209年,1974年被发现,1977年就地建立博物馆。陶俑、陶马雕塑与真人、真马等大,组成战车和步、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塑造以模制与捏塑结合,再进行彩绘,细节真实,富于质感。做俑 zuò yǒng
制造殉葬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车兵俑 chē bīng yǒng
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T1试掘方战车后。通高1.89米。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头束圆形发髻。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较特殊,双臂的护甲(古名披膊)长及手腕,手上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护甲(古名盆领)。作俑 zuò yǒng
(1) 古代制造陪葬用的偶像。后指创始,首开先例。多用于贬义 英 originate an immoral practice;set a precedent土俑 tǔ yǒng
古代用泥土烧制的殉葬的偶人。陶俑 táo yǒng
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木俑 mù yǒng
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作俑者 zuò yǒng zhě
比喻第一个做某种坏事的人。鹰俑 yīng yǒng
假鹰。用以驱雀。始作俑者 shǐ zuò yǒng zhě
(1) 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英 be who first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burying wooden image with dead侍俑 shì yǒng
陪葬的俑人之一种。作婢仆状,职司服事主人。秦俑 qín yǒng
1.秦始皇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陕西骊山脚下秦始皇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秦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致﹐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也称秦兵马俑。泥俑 ní yǒng
(1) 用泥做的随葬人像 英 clay figures buried with the dead墓俑 mù yǒng
殉葬用的偶像。喻指牺牲品。兵马俑 bīng mǎ yǒng
(1) 用泥土和木头制作的士兵和战马的全身塑像,作为随葬品列队排在墓穴里;特指在西安附近的秦始皇墓里出土的兵马俑 英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