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狄的词语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mǐ luò sī de ā fó luò dí tè
词语解释⒈ 雕塑。1820年发现于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约公元前2世纪希腊阿历山德罗斯作。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左腿自然弯曲,整个下肢被衣裙所遮。袒露的上半身饱满而起伏。尽管双臂残缺,但呈现出优美曲线的躯体仍表现出惊人的完美。娄公容狄 lóu gōng róng dí
形容人的胸怀极其宽广,不计前嫌。褕狄 yú dí
亦作'褕狄'。古代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亦为三夫人及上公妻之命服,因服上刻画雉形,故名。狄,通'翟'。揄狄 yú dí
亦作'揄翟'。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三夫人及上公妻之命服。有狄 yǒu dí
即有易。有﹐词头。仪狄 yí dí
1.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 2.用为酒的代称。夷狄 yí dí
1.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宋 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鲁迅《坟·论“他妈的!”》:“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唐 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唐 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摇狄 yáo dí
亦作'摇狄'。古代王后之服。用于祭先公及飨诸侯。夏狄 xià dí
1.亦作"夏狄"。 2.羽毛五色的野鸡。遐狄 xiá dí
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长狄。本谓狄族的一支,其人身材高大。后世遂塑像以镇殿堂。五狄 wǔ dí
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铜狄 tóng dí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厍狄 shè dí
复姓。北周有厍狄昌。见《周书.厍狄昌传》。戎狄 róng dí
亦作“戎翟”。攘狄 rǎng dí
抗击异族入侵。阙狄 quē dí
1.亦作"阙翟"。 2.古代王后的祭服。屈狄 qū dí
古代王后以及有封号的贵族妇女所穿的一种命服。历代有差。屈,通'阙'。旄狄 máo dí
即旄羽。蛮狄 mán dí
旧时对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蛮夷戎狄 mán yí róng dí
1.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六狄 liù dí
指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称北方各民族。库狄 kù dí
复姓。北齐有库狄伏连。见《隋书.天文志下》。参阅宋王观国《学林》卷七。康狄 kāng dí
杜康和仪狄的并称。二人皆传说中古之善酿酒者。巨狄 jù dí
指秦始皇时身穿夷狄之服的巨人。金狄 jīn dí
1.金人。铜铸的人像。 2.借指佛或佛教。3.指南宋时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