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事的词语

  • 26、事急马行田: 事急马行田,读音是shì jí mǎ xíng tián,是个俗语,释义原指中国象棋中马改走“田”,现形容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非常规性的无奈之举。
  • 27、交代后事: 人之将死,所以就要交代死后的,一切事宜,比如财产如何分配,安葬在哪里等等。
  • 28、不事声张: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有时,下午的天空中出现苍白的月亮,象一朵白云在悄悄地运行,没有光泽,好比没有登台的女演员,穿着平时的服装,不事声张地悄悄坐在剧场里看看同行的演出,但愿不引人注意。”
  • 29、知合门事:官名。宋代阁门司主管官员,掌朝会﹑游幸﹑宴享赞相礼仪等事。
  • 30、中事: 指某时期中重要的事情。 正确的事情。 中等案件。 合乎事理。 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
  • 31、指事: 六书之一。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谓手指某事。 谓军队指向某地。犹进军。 阐明事理,叙述事物。
  • 32、前尘旧事:过去发生的事情,带有伤感的语调,一般指经历丰富的人不愿意提起的过去的事情。
  • 33、处事果断:处事果断就是做决定干脆,不拖泥带水。
  • 34、民事权利:简称“权利能力”。通常指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法人的权利能力。前者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后者产生于法人的依法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
  • 35、直事:谓值班。
  • 36、陈年旧事: 已经发生过的,有许多年头的旧事。
  • 37、理事长: 通常是指一个“人民团体”或“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的“协会”名义或实质上的领导者。
  • 38、事后烟: 做完事情以后抽的烟。
  • 39、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也。” 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邹忌(zōu jì)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奸,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意在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 40、世事无常:1.世间的人无常,也就是人心叵测的意思。 2.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东西。
  • 41、处事不惊:遇到了什么事情,都不会慌乱,都是以平常心对待,这就是处事不惊。
  • 42、身后事: 指人去世后的事情。
  • 43、为人处事: 为人处世,是指为人和处世的总称。为人就是做人,“处“就是处理、接触,“世“就是外界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事物。总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对待事情以及事务的处理方式与方法,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
  • 44、微事: 1.微妙之事。 2.细小之事。
  • 45、军事机密: 有关军事上要紧而秘密的事。
  • 46、事不保密: 对人坦白,坦诚相待。
  • 47、花事了: 指百花盛开的季节结束,比喻爱情的凋零。
  • 48、善友七事:菩萨示现于世间,为利乐一切众生所为之七事。
  • 49、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
  • 50、真事: 真事zhēnshì (1) 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事情 例 一个能把谎言说得跟真事似的能使人信服的演说家 英 veracity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GKVH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2) 同本义事,职也。——《说文》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事,勤也。——《尔雅》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事蚤济也。——《礼记·乐记》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6) 职业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7) 事情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9) 事业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11) 事故,事件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14) 典故;故事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15) 情况,情形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动词(1) 侍奉;供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3) 做,从事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5) 使用;役使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7) 奉行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8) 治理;办理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9) 任用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量词件;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