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
词语解释: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也。”
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邹忌(zōu jì)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奸,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意在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字义分解
- 拼音qián
- 注音ㄑㄧㄢˊ
- 笔划9
- 繁体前
- 五笔UEJJ
- 五行金
(1)(名)空间或位置在正面的:~门|村~村后。
(2)(名)往前走:勇往直~|畏缩不~|停滞不~|一往无~。
(3)(名)次序靠近头里的:~排|~三名|~者。
(4)(名)过去的;较早的:~天|从~|~功尽弃|~所未有|~无古人;后无来者。
(5)(名)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政务院。
(6)(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
(7)(名)未来的(用于展望):~程|~景|往~看;不要往后看。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8
- 繁体事
- 五笔GKVH
- 五行金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2.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3.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
6. 做,治: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7. 服侍:事父母。
- 拼音bù
- 注音ㄅㄨˋ,ㄈㄡˇ
- 笔划4
- 繁体不
- 五笔GII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拼音hòu
- 注音ㄏㄡˋ
- 笔划6
- 繁体後
- 五笔RGKD
- 五行水
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门。村前村~。
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天。日~。~辈。先来~到。
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排。~十五名。
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
5.君主的妻子:皇~。~妃。
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
7.姓。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