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则的词语

  • 101、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词语解释⒈  解释对外贸易中常用术语的国际规则。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因各国对术语的不同解释而引起的纠纷。国际商会于1936年制订,之后多次进行修订。
  • 10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词语解释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⒈  谓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引证解释⒈  谓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引《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八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 10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词语解释⒈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 104、定则: 定则dìngzé (1) 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且已经被公认为正确的规定或法则 例 左手定则 英 rule
  • 105、多慢则生乱: 词语解释⒈  慢:怠慢。居安忘危,过于怠慢,则容易生出乱事。
  • 106、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词语解释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 ]⒈  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引证解释⒈  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 107、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词语解释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kòu ]⒈  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引证解释⒈  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引孙中山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 歷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亦作“成则为王,败则为虏”、“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虏,俘虏。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贼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贼也,要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坐寇’。”亦省作“成王败寇”。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 董狐。”
  • 108、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词语解释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lǔ ]⒈  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引证解释⒈  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国语辞典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lǔ ]⒈  相互争斗后,只论结果,不论过程,也不计是非对错,成功的即代表正统,失败的便沦为俘虏、寇贼。元·纪君祥也作「成则公侯,败则贼」、「成则为王,败者为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引《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 10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词语解释⒈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成语解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110、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词语解释⒈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成语解释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 111、则麽:怎么。
  • 112、物极则衰:指事物繁盛以后则将衰萎。
  • 113、物盛则衰:指事物繁盛以后则将衰败。
  • 114、区分原则: 相对于债权行为而言,物权行为是具有独立的意思表示的另一个法律实施。物权行为的意思表示以物权的变动为其直接内容。
  • 115、会计准则: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
  • 116、最大准则: 最大准则又称赫威斯决策准则或乐观系数法。
  • 117、准则: 准则zhǔnzé (1) 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 例 行为准则 英 norm;standard;criterion
  • 118、水则覆舟: 唐太宗时,魏征在《贞观政要》引用了这一观点。即”君,舟也;人,水也。
  • 119、日极则仄: 太阳最亮的时候(中午升到最高的时候)就该倾斜落下了。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 120、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 121、补强规则: 禁止被告人口供作为定案的唯一依据而必须有其他证据对其予以补强的规则。
  • 122、证实原则: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原则,一个陈述是有意义的必须满足:它断言某事是真,只是因为所使用的词必然或总是要求这个陈述是真;或它断定某事能通过经验的证实被判断为真或假。
  • 123、感知法则: 许多人认为,最优质的产品最终会赢得市场的胜利,但这仅仅是一个幻想。
  • 124、适度原则: 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 125、法则: 法则fǎzé (1) 规律 例 自然的法则 英 rule (2) 法度;规范 英 laws and regulations (3) 方法,办法 例 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水浒传》 英 method
  • 拼音
  • 注音ㄗㄜ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JH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2) 同本义则,等画物也。——《说文》则,法也;则,常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6) 标准权衡器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7) 榜样 。如:以身作则动词(1) 划分等级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3) 做,作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1) 正相反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3) 表示相反或对照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4) 又如:今则不然(5) 表示平列关系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则桃李夏荣。(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副词(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则绿草如茵。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则易者亦难矣。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量词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