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
拼音:fǎ zé
注音:ㄈㄚˇ ㄗㄜˊ
词性: 名词

法则的意思

词语解释:

法则fǎzé

(1) 规律

自然的法则
rule

(2) 法度;规范

laws and regulations

(3) 方法,办法

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水浒传》
method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灋则”。

⒉ 制度;法度。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灋则,以驭其官。”
郑玄注:“法则,其官之制度。”
《荀子·王制》:“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
唐杜甫《咏怀》之二:“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⒊ 准则;规则。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宋苏舜钦《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则,为世所知。”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为法则。”
巴金《梦与醉·生》:“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毁,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

⒋ 规律。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照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将死去,但为人民献身,虽死犹生。”

⒌ 榜样,表率。

《尉缭子·治本》:“帝王之君,谁为法则?”
唐元结《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世法则。”

⒍ 效法。

《史记·周本纪》:“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则之。”
宋苏舜钦《答杜公书》:“復值朝廷多事之时,必将开发素藴,以尊主康民,使天下想望风采,謳歌德业,而后世法则其所为,以拯弊乱。”
清龚自珍《明良论二》:“大臣无耻,凡百士大夫法则之,以及士庶人法则之,则是有三数辱社稷者。”

⒎ 法术。

《西游记》第十四回:“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
《何典》第十回:“罗刹女愈加快活,便教会他使软尖刀并许多拿人法则。”

国语词典:

可做标准的法制、规则。

网络解释:

法则 (汉语词语)

  • 法则,指法度;规范;方法,办法。见《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则。”
    • 1、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算法则
    • 2、变化是生活的法则。只盯着过去或眼前的人注定失去未来。
    • 3、你看那头狮子吃掉了那只小鹿,野生动物界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 4、我们应遵循各项法则
    • 5、在宇宙间,在生命世界里,在两生命个体之间,同性相斥,异性吸引,是一个普遍的法则
    • 6、生活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不要轻易地将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你不是那个天真的孩子了,你得坚强,将现实看透,这是生存的法则。是呀,生活就是一杯美酒,慢慢品,微微醉。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FCY
    • 五行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 拼音
    • 注音ㄗㄜ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JH
    • 五行

    (1)(名)规范。

    (2)(名)规则。

    (3)(动)效法。

    (4)(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5)(连)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6)(连)表示转折关系的词。

    (7)(连)表示肯定判断的词。

    (8)(连)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