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糊的词语

  • 26、焦糊:物体经火变焦变黑。
  • 27、糨糊: 糨糊jiànghu (1) 用面粉等做成的可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 英 starch
  • 28、浆糊:用番薯粉或太白粉所煮制而成的黏糊状物。
  • 29、打模糊:装糊涂。
  • 30、食不糊口: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 31、模糊厌恶: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而回避选择不熟悉的事情去做。
  • 32、小事糊涂: 对小的事情认真计较。暗指大事糊涂。形容人脑子不灵活,犯傻,分辨不了是非等等。
  • 33、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 34、模糊性: 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
  • 35、模糊不清: 四字词语,形容对东西看或听或知道的不全面,不准确,不细致。
  • 36、纸糊老虎: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赫一交。” 闲人闪开,~来了。(清·沈起凤《伏虎韬》第四折)
  • 37、麪糊鬼:指纸牌。因为纸牌是用面糊粘贴而成的。《镜花缘》第七四回:“你説这麪糊鬼令人恨不恨!教人气不气!再顽半天,我还气成鼓胀病哩。”
  • 38、一时糊涂: 偶尔弄不清楚事理。
  • 39、模糊音: 将容易混淆、不易区分清楚的一对音节在输入时相互通用。
  • 40、麪糊盆:1. 盛放面糊的盆。元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坐着个爱钞的寿官厅,麵糊盆里专磨镜。” 元张可久 《醉太平·无题》曲:“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麵糊盆,才沾粘便滚。” 2. 指糊涂人。 元无名氏 《村乐堂》第四折:“过来波, 包龙图 门中麵糊盆。”《天雨花》第十二回:“饶你满身都是口,也难説转麵糊盆。” 3. 犹面糊桶。比喻纠缠不清的是非之地。 元关汉卿 《救风尘》第四折:“麪糊盆再休説死生交,风月所重谐燕鶯侣。”
  • 41、一纸糊涂帐: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大名》:“诸葛大名非用墨,清高二字肃千秋。如今一纸糊涂帐,满面松烟不识羞。” 可怜斛律金,竟不成屋字,~,笑我亦不已。 ★清·赵翼《右手忽患疯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笔,将成痼疾矣》
  • 42、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yītāhútú (1) 全部处于乱七八糟状态 英 in a terrible condition;in a awful state; complete mess
  • 43、晕晕糊糊: 形容眩晕,神智迷糊不清。
  • 44、玉米糊糊: 玉米粉煮的粥。
  • 45、隐隐糊糊:模糊不清貌。
  • 46、养家糊口: 谓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
  • 47、血糊流拉: 1.亦作"血胡淋剌"。亦作"血糊流拉"。 2.鲜血淋漓的样子。
  • 48、血糊糊: 血糊糊xiěhūhū (1) 流出的鲜血与皮肉或其他物体相混模糊一片的样子 例 这位伤员浑身血糊糊的 英 bloody
  • 49、血糊淋剌: 1.亦作"血胡淋剌"。亦作"血糊流拉"。 2.鲜血淋漓的样子。
  • 50、稀糊烂: 1.形容极烂。 2.形容彻底毁灭。 3.形容十分窘迫。
  • 拼音hū,hú,hù
  • 注音ㄏㄨ,ㄏㄨˊ,ㄏㄨˋ
  • 笔划15
  • 繁体
  • 五笔ODEG
  • 五行

基本释义

hū动词(1) 涂抹 。如:糊墙缝;糊窟窿;糊上一层泥(2) 泛指遮掩 。如:糊弄(胡扯瞎弄,草草了事)词缀(3) ∶叠用在形容词后加重程度。如:黑糊糊,粘糊糊(4) 另见hú;hùhú名词(形声。从米,胡声。本义:同“餬”。稠粥) 同本义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唐· 冯贽《云仙杂记》引《宣武盛事》动词(1) 用浆糊或用别的粘剂粘合 。如:糊刷(裱糊上所用的鬃质扁形刷子);糊纸(用纸沾贴上去);糊裱(用纸等糊窗户、墙壁、顶棚等)(2) 用粥填塞。比喻勉强维持生活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魏书》形容词(1) 同“煳”。食品、衣物等经火变得黄黑发焦 。如:糊饭;馒头烤糊了(2) 不清楚,不明事理 。如:糊突(指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糊突突(一塌糊涂);糊涂桶(糊突虫。骂人话)(3) 另见hù;hūhù名词像稠粥一样的食物 。如:辣椒糊;面糊;糨糊。口语中多念轻声动词(1) 敷衍。弥缝缺失 。如:糊弄(将就)(2) 蒙混 。如:糊弄(欺骗;蒙混);你别糊人(3) 另见hū;h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