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谥的词语

  • 1、谥寶: 词语解释⒈  亦作谥寶。⒉  放在古代帝王陵墓中,刻有帝王谥号的玺印。始于唐武则天时。已发现的帝王谥宝,有前蜀王建永陵谥宝、明神宗定陵谥宝等。
  • 2、赠谥: 1.亦作"赠谥"。 2.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
  • 3、议谥:亦作“议諡”。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拟具上谥或赐谥的名号请旨定夺,叫“议謚”。
  • 4、虚谥:亦作“虚諡”。 无益于实际的谥号。 谓有名无实的美谥。
  • 5、显谥:昭彰帝王贵族大臣生前事迹的称号。
  • 6、私谥: 1.见"私谥"。
  • 7、命谥: 1.所赐谥号;给予谥号。
  • 8、论谥: 1.评论其生平事迹﹐然后赐给谥号。
  • 9、恶谥:含贬义的谥号。引申指污蔑之词。
  • 10、追谥:亦作“追諡”。死后追加谥号。 追諡:见“追謚”。
  • 11、谥议: 1.亦作"谥议"。 2.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谥议"。汉崔骃有《章帝谥议》。
  • 12、谥典: 1.亦作"谥典"。 2.赠谥的仪节。 3.谥法。
  • 13、谥笔: 1.亦作"谥笔"。 2.谓为赠谥册书主稿。
  • 14、谥宝: 1.亦作"谥寶"。 2.放在古代帝王陵墓中﹐刻有帝王谥号的玺印。始于唐武则天时。已发现的帝王谥宝﹐有前蜀王建永陵谥宝﹑明神宗定陵谥宝等。
  • 15、谥法:1.按死者行迹立号之法,以表彰其行为事迹。始于周,废于秦,汉时又恢复其法,沿至清末始废。2.书名。宋苏洵奉诏编定,四卷。 3.称号。
  • 16、谥名: 1.亦作"谥名"。 2.谥号。
  • 17、谥号: 亦作“谥号”。
  • 18、谥谱:记载谥号的谱牒。《宋史.艺文志三》载有《春秋宗族谥谱》。
  • 19、美谥:褒美的谥号。
  • 20、诔谥: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迹并以此定谥的文字。
  • 21、爵谥: 1.爵位和谥号。
  • 22、嘉谥:褒美的谥号。
  • 23、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 24、盖棺定谥:中国帝制时代称号
  • 25、谥告: 1.亦作"谥告"。 2.赠谥的制诰。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YUWL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諡”。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同本义谥,行之迹也。——《北堂书钞》引《说文》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白虎通》先王谥以尊名。——《礼记·表记》诔生时所行为之谥。——《论衡·道应》增谥美显,荣于身后。——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2) 又如:谥法(由主祭者将名号赠给死者,以表彰他一生的功业);谥宝(古代帝王寝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玺印);谥谱(记载谥号的谱牒);谥名(谥号)动词(1) 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封幸德谥为洞箫兮。——王褒《洞箫赋》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2) 又如:谥告(赠谥的文告);谥典(赠谥的典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