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典
拼音:shì diǎn
注音:ㄕˋ ㄉ一ㄢˇ

谥典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谥典"。 2.赠谥的仪节。 3.谥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諡典”。

⒉ 赠谥的仪节。

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有合謚典,无愆前志,询诸友好,宜謚曰靖节徵士。”
明鹿善继《请谥揭》:“今諡典集议,职何敢私避以遏先德,谨陈崖略,恭候大君子公评。”
《清史稿·礼志六》:“乾隆四十一年,定明代殉国诸臣,既邀諡典,并许入祠。”

⒊ 谥法。参见“謚法”。

宋楼钥《成恭皇后改谥议》:“谨攷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谦而好礼曰恭。’”

网络解释:

谥典

  • 亦作“諡典”。1.赠谥的仪节。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有合谥典,无愆前志,询诸友好,宜谥曰 靖节徵士 。” 2.谥法。 宋 楼钥 《成恭皇后改谥议》:“谨考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谦而好礼曰恭。’”参见“ 谥法 ”。
  • 字义分解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YUWL
    • 五行

    (名)我国古代;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称号。

    • 拼音diǎn
    • 注音ㄉㄧㄢ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MAWU

    (1)(名)典范性书籍。

    (2)(名)标准;法则:~范。

    (3)(名)典故:用~。

    (4)(名)典礼:盛~。

    (5)(动)旧时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