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小说
拼音:qiǎn zé xiǎo shuō
注音:ㄑ一ㄢˇ ㄗㄜˊ ㄒ一ㄠˇ ㄕㄨㄛ

谴责小说的意思

词语解释:

清末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皆含针砭社会恶习之意,特称为「谴责小说」。

引证解释:

⒈ 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指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其在小説,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説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説。”
郑振铎《文学杂论·谴责小说》:“大家之所以看不起小说家,对小说家起这种误会,其责任的一大部分,应该由近数十年来在那里做流行一时的‘谴责小说’的人担负。”

国语词典:

清末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皆含针砭社会恶习之意,特称为「谴责小说」。

网络解释:

谴责小说

  • 谴责小说,是晚清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 字义分解

    • 拼音qiǎn
    • 注音ㄑㄧㄢˇ
    • 笔划15
    • 繁体
    • 五笔YKHP
    • 五行

    (动)谴责;对荒谬的行为或言论严正申斥:~告|~责。

      • 拼音zé,zhài
      • 注音ㄗㄜˊ,ㄓㄞ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GMU
      • 五行

      1. 责任,分(fèn)内应做的事:责任。尽责。负责。职责。专责。责无旁贷。

      2. 要求:责求。责令。责成。

      3. 指摘过失:求全责备。责怪。斥责。责罚。谴责。

      4. 质问,诘(jié)问:责问。责难。责让。

      5. 旧指为了惩罚而打:鞭责。杖责。

      zhài

      1. 古同“债”。

      • 拼音xiǎo
      • 注音ㄒㄧㄠ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IHTY

      (1)(形)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河|地方~|~路。

      (2)(副)短时间地:~住|~坐。

      (3)(副)稍微:~有才华|牛刀~试。

      (4)(形)略微少于;将近:干了~半辈子。

      (5)(形)排行最末的:~儿子。

      (6)(名)年纪小的人:一家大~|上有老;下有~。

      (7)(名)指妾:讨~。

      (8)(代)谦辞;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女|~店。

      • 拼音shuō,shuì,yuè
      • 注音ㄕㄨㄛ,ㄕㄨㄟˋ,ㄩㄝ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YUKQ

      shuō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说明。演说。解说。

      2. 介绍:说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

      3. 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

      4. 责备:数说。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shuì

      1.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yuè

      1. 古同“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