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逞之徒
拼音:bù chěng zhī tú
注音:ㄅㄨˋ ㄔㄥˇ ㄓ ㄊㄨˊ
词性: 成语

不逞之徒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不逞之徒bùchěngzhītú

(1) 为非作歹,不能得手的人

the unruly;desperado

引证解释:

⒈ 后因称犯法为非的人为不逞之徒。

《左传·襄公十年》:“司马、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羣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出入无常。”
李贤注:“逞,快也。谓被侵枉不快之人也。”
《南史·谢庄传》:“容致不逞之徒,妄生矫诈。”
清昭槤《啸亭杂录·台湾之役》:“爽文借以纠约羣不逞之徒,啸聚将起事。”
丁玲《水》三:“如有不逞之徒,想趁机捣乱,就杀头不赦。”

国语词典:

心怀不满而闹事的人。《后汉书.卷六四.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也作「不逞之人」。

词语翻译

英语
desperado

网络解释:

不逞之徒

  • 不逞之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chěng zhī tú,意思是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 不逞之徒的近反义词

    • 1、只有严惩这帮不逞之徒,才能维护社会治安。 ()
    • 2、这些不逞之徒,一有机会便想浑水摸鱼,蠢蠢欲动。
    • 3、这是赈灾使张山甫的意,怕那些灾民中的不逞之徒铤而走险,才借给了我这些跟随。
    • 4、今陛下晨往宵归,臣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
    • 5、,甚至寺庙成为避役者和不逞之徒的逋逃薮。
    • 6、裕与不逞之徒削弱王室,宗门能自修立者莫不害之。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ㄅㄨˋ,ㄈㄡ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GII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拼音chěng
    • 注音ㄔㄥˇ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KGPD
    • 五行

    (1)(动)显示(才能;威风等);夸耀。

    (2)(动)(坏主意)达到目的。

    (3)(动)纵容;放任。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
    • 注音ㄊㄨ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TFHY
    • 五行

    (1)(形)空的;没有凭借的:~劳。

    (2)(副)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仅仅:~留。

    (3)(副)徒然:~自惊扰。

    (4)(名)徒弟;学生。

    (5) 姓。

    (6)(名)信仰某种宗教的人:教~。

    (7)(名)同一派系的人(含贬义):暴~。

    (8)(名)人(含贬义):好色之~。

    (9)(名)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