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言
拼音:dé yì wàng yán
注音:ㄉㄜˊ 一ˋ ㄨㄤˋ 一ㄢˊ
词性: 成语

得意忘言的意思

词语解释:

言辞是用来表达想法的,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用再说什么了。后比喻互相心里都知道,不用明着说。

引证解释:

⒈ 谓既已领会其意旨,则不再需要表意之言词。

语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晋书·傅咸传》:“得意忘言,言未易尽。苟明公有以察其悾款,言岂在多。”
南朝梁吴均《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上林苑中客,冰罗雾縠象牙席。尽是得意忘言者,探肠见胆无所惜。”

⒉ 引申为彼此默喻,心照不宣。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二:“唐人五言絶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六八:“何况建立在这种境界的诗论,如所谓作诗方法也,读诗方法也,又都重在语中无语……重在不着一字,重在得意忘言。”

国语词典:

不拘泥于字句言辞,既得其意,则忘其言。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后指彼此有默契,心照不宣。《文明小史.第二回》:「府县心里还当他们话到投机,得意忘言。」

网络解释:

得意忘言

  • 得意忘言:汉语词语
  • 得意忘言:李奭学所著书籍
  • 得意忘言 (汉语词语)

  • 得意忘言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é yì wàng yán,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 得意忘言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 1、他们在作上配合得特别,总是得意忘言
    • 2、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不以词害意。
    • 3、他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解决了“言”与“意”之间存在的矛盾。
    • 4、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5、在庄子那里,“得意忘言”中的“意”,既可以指对象难以言说的精微意义,也可以指向形而上的“道”。
    • 6、平日里相互间得意忘言,困难时相互依偎。

    字义分解

    • 拼音dé,děi,de
    • 注音ㄉㄜˊ,ㄉㄟˇ,˙ㄉㄜ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TJGF
    • 五行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děi

    1.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de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 拼音
    • 注音ㄧˋ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UJNU
    • 五行

    (1)(名)意思:同~|来~|词不达~。

    (2)(名)心意;愿望:中~|任~。

    (3)(动)意料;料想:~外|出其不~。

    • 拼音wàng
    • 注音ㄨㄤ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NNU
    • 五行

    (动)忘记:~掉|难~。

    • 拼音yán
    • 注音ㄧㄢ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YYY
    • 五行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