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不知
拼音:yī wù bù zhī
注音:一 ㄨˋ ㄅㄨˋ ㄓ
词性: 成语

一物不知的意思

词语解释: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谓知识尚有欠缺。

亦作:一事不知

引证解释:

⒈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谓知识尚有欠缺。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於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一物不知,实以为耻。”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识。”
《孽海花》第二回:“论起‘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道理,这是正当办法。”
亦作“一事不知”。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餘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清赵翼《陔馀丛考·成语》:“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晋书》陶渊明谓范隆曰,一物不知,君子之耻。”
按:陶渊明乃刘渊之误。 《晋书·刘元海载记》:刘渊幼好学,尝谓同门生朱纪、范隆曰:“一物之不知,固君子之所耻也。”

国语词典:

对某一事物不了解,指知识尚有欠缺、不完备。

网络解释:

一物不知

  • 一物不知,读音yī wù bù zhī ,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一物不知的近反义词

    反义词

    • 1、犹如对世间的险恶一物不知的孩童,在这个世界里第一次显露出他那独有的天真与无知的善良微笑。
    • 2、反不如使之一物不知,尚得保其天年,保其家室。
    • 3、有劳黄兄关心了,方才我醒来之时,取走了这木桌上两物,其中一物不知何原因已经碎裂消失,这一点马司师兄也是看到的。
    • 4、就在这时,一物不知从何处飞来,正打在路不凡的脸上。
    • 5、天尊安,伯阳见一物不知其因,特请天尊移驾,但求解去伯阳疑惑。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
    • 笔划1
    • 繁体
    • 五笔GGLL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 拼音
    • 注音ㄨ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TRQR
    • 五行

    (1)(名)东西:~品|宝~。

    (2)(名)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

    (3)(名)内容、实质:言之有~。

    • 拼音
    • 注音ㄅㄨˋ,ㄈㄡ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GII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拼音zhī,zhì
    • 注音ㄓ,ㄓ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TDKG

    zhī

    1.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知。知照。

    3.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4.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

    zhì

    1. 古同“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