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拼音: | táng sān cǎi |
注音: | ㄊㄤˊ ㄙㄢ ㄘㄞˇ |
词性: | 名词 |
唐三彩的意思
词语解释:
唐代陶器和陶俑的釉色,有黄、绿、褐、蓝等多种颜色。也指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现多为仿制品。
引证解释:
⒈ 唐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亦指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所谓“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种色彩。除了白色(一般微带黄色)之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属器,有些用作冥器。盛行于初唐以后, 辽代仍流行,以后逐渐衰落。
国语词典:
一种唐代彩色的釉陶。多为贵族陪葬的明器。造形繁多,三彩俑可为代表。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主,另加上褐、蓝、黑及少量茄紫色。胎体先素烧,再多次上釉,于窑中低温烘烤,釉药流动互渗,产生丰富多彩的色泽变化。颜色艳丽,简洁高雅,富含西域色彩,和贵族的豪华作风相符。盛行于初唐至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渐衰。
词语翻译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唐三彩 (唐代陶器)
- 1、唐三彩文化传流到国外,对当时邻国制陶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包括在日本和朝鲜。
- 2、他们不仅使精美的唐三彩享誉世界,而且唐三彩产业使他们的生活日益富裕。
- 3、唐三彩上釉马以其造型精美和形态生动而著名。
- 4、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所以保存至今殊为不易,而且外国人对唐三彩的式样非常喜爱,使得在拍卖会上屡获高价。
- 5、从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看,一般为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而肥硕艳媚成为一代美人的标志。
- 6、是他亲手把辛辛苦苦烧制成功的举世无匹的王国“唐三彩”,高高举过头顶再轰然砸个粉碎。
字义分解
- 拼音táng
- 注音ㄊㄤˊ
- 笔划10
- 繁体唐
- 五笔YVHK
- 五行火
(1)(形)(言谈)虚夸:~大无验。
(2)(形)空;徒然:功不~捐(功夫不白费)。
(3)(名)传说中的朝代名;尧所建。
(4)(名)唐朝。
(5)(名)后唐。
(6)(名)姓。
与唐三彩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