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证
拼音: | shū zhèng |
注音: | ㄕㄨ ㄓㄥˋ |
疏证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作“疏証”。阐释考证
引证解释:
⒈ 见“疏证”。亦作“疏証”。阐释考证。
引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和州文徵序例》:“作者生平大节及其所著书名,似宜存李善《文选》註例,稍为疏证。”
陈旦《<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今仅就《天瑞》一篇言之,其托伪之迹,已不可掩;苟广为疏証,虽累帙不能尽。”
国语词典:
考据、会通古书的义理,加以补充、校订、考证、阐释。如清王念孙《广雅疏证》、皮锡瑞《郑志疏证》等。
网络解释:
疏证
是古书注解的一种体例,又叫疏,是对注解的注解。意疏通、考证。字义分解
- 拼音shū
- 注音ㄕㄨ
- 笔划12
- 繁体疏
- 五笔NHYQ
- 五行金
(1)(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2)(形)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林|~星。
(3)(形)关系远;不亲近;不熟悉:~远|生~。
(4)(动)疏忽:~于防范。
(5)(形)空虚:志大才~。
(6)(动)分散;使从密变稀:~散。
(7)姓。
(8)(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
(9)(名)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