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
拼音: | hàn lín |
注音: | ㄏㄢˋ ㄌ一ㄣˊ |
词性: | 名词 |
翰林的意思
词语解释:
翰林
(1) 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
引《晋书·陆云传》:“辞迈翰林,言敷其藻。”
⒉ 指文士。
引唐杜甫《宴胡侍御书堂》诗:“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⒊ 鸟栖之林。
引晋潘岳《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隻。”
唐柳宗元《奉酬杨侍郎》诗:“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
⒋ 官名。指翰林学士。参见“翰林学士”。
⒌ 官名。指唐宋翰林院官员。
⒍ 官名。指清代翰林院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
⒎ 指翰林院。
引唐韩愈《董公行状》:“﹝公﹞拜祕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近年馆课,悉用朱阑大卷。先公入翰林时,尚是白摺也。”
国语词典:
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方技、杂流,亦待诏翰林。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词语翻译
英语
法语
网络解释:
翰林 (词语)
- 1、进入翰林院,才有入阁拜相的可能;其他进士可以担任地方官、六部官员或监察官;举人出身就只能从教谕等低品级的小官做起。
- 2、这一瞬间的羞耻感,直让杨翰林头昏眼晕、大脑充血。
- 3、承安进士,历任州录事、县令、国史编修官、翰林直学士。
- 4、目前,的两家全国总代已换为朝华科技和翰林汇。
- 5、由翰林院编修转御史,为人坦白忠厚,居官以廉直称,耿直敢言,弹劾无所避,时称“敢讲御史”。
- 6、民俗专家刘浩然先生介绍,黄翰林命巧匠制“听月楼”匾,并将诗也刻入条幅,挂于小楼中,以为题注。
字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