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拼音:rén gé
注音:ㄖㄣˊ ㄍㄜˊ
词性: 名词

人格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人格réngé

(1) 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character;personality

(2) 人的道德品质

human dignity

引证解释:

⒈ 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闻一多《<李白之死>序》:“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的人格罢了。”
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

⒉ 人的道德品质。

梁启超《新民说》第五节:“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九:“﹝她﹞又没有卖淫,损害了家庭的名誉和自身的人格。”

⒊ 谓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

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四:“把一般争人格的青年学生,打得落花流水。”
茅盾《动摇》八:“公家发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国语词典:

人的品格。

如:「他的人格高尚,令人敬仰。」

词语翻译

英语
personality, integrity, dignity
德语
Persönlichkeit (S, Psych)​
法语
personnalité

网络解释:

人格 (心理学术语)

  •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 人格 (汉语词语)

  •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 人格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他的这些话分明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
    • 2、在金钱面前,我们不能降志辱身,丧失人格
    • 3、有些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不惜丧失国格,人格
    • 4、有些商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出卖人格、损人利己,坑害群众。
    • 5、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 6、在金钱面前,不能失掉自己的人格

    字义分解

    • 拼音rén
    • 注音ㄖㄣˊ
    • 笔划2
    • 繁体
    • 五笔WWWW
    • 五行

    (1)(名)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女~|~们|~类。

    (2)(名)每人;一般人:~手一册|~所共知。

    (3)(名)指成年人:长大成~。

    (4)(名)指某种人:工~|军~|主~|介绍~。

    (5)(名)别人:~云亦云|待~诚恳。

    (6)(名)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这个同志~很好|他~老实。

    (7)(名)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不大舒服。

    (8)(名)指人手、人材:我们这里正缺~。

    • 拼音
    • 注音ㄍㄜ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STKG
    • 五行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2.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3.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4.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5.  击,打:格斗。格杀。

    6.  推究:格致。

    7.  树的长枝。

    8.  至,来:格于上下。

    9.  感通:格于皇天。

    10.  变革,纠正:格非。

    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