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ōng shū |
注音: | ㄓㄨㄥ ㄕㄨ |
中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官署名。
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毛笔的别称,“中书君 ”的省称。
引证解释:
⒈ 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引《汉书·儒林传·孔安国》:“成帝时求其古文者, 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
《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詔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注:“中书,内中之书也。”
《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注引《吴历》:“亮数出中书视孙权旧事。”
⒉ 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
引《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洪昇《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⒊ 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引《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
《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⒋ 官署名。 唐代的中书省、 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引唐白居易《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
⒌ 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参见“中书君”。
引《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祖龙,江淹亲向梦中逢。”
国语词典:
宫中所藏的书籍。
网络解释:
中书
- 1、同月,安禄山赴任,玄宗敕令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绪司侍郎、御史中丞于鸿胪寺亭子祖饯。
- 2、可惜的是中书令杨大人英年早逝,从此杨夫人立志守节,至今也有四五年的辰光了。
- 3、中书舍人温子升以书呈帝,帝恒望其不来,及见书,以荣必来,色甚不悦。
- 4、兹,双方委派各自,在开首语中书明的日期签署盖章。本协议一式两份。
- 5、其他考生嘴角抽动,一些官员猛烈咳嗽,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即便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二品大员,也微微皱眉,扫了一眼一脸坦然的张浩然。
- 6、甲辰,以门下侍郎韩忠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礼部尚书李清臣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蒋之奇同知枢密院事。
字义分解
- 拼音zhōng,zhòng
- 注音ㄓㄨㄥ,ㄓㄨㄥˋ
- 笔划4
- 繁体中
- 五笔KHK
- 五行火
zhō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5.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6. 适于,合于:中看。
zhòng1. 恰好合上: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2. 受到,遭受:中毒。中计。
3. 科举考试被录取:中举。中状元。
与中书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