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
拼音: | dà yuè zhī |
注音: | ㄉㄚˋ ㄖㄡˋ ㄓ |
大月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国名。为西域古国。参见「月氏」条。
引证解释:
⒈ 古族名。 月氏的一支。 汉文帝初年,在匈奴压迫下,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一部分迁至今伊犁河上游流域,称大月氏。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遭乌孙攻击,又西迁大夏 (今阿姆河上游)。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汉使张骞至其国。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五部翕侯。公元一世纪中叶, 贵霜翕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国。
国语词典:
国名。为西域古国。参见「月氏」条。
词语翻译
英语
网络解释:
大月氏 (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 大月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
-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 《康熙字典》等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 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到匈奴。公元前 177 ~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 ,号称小月氏,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大夏的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 1、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使臣来到长安,一个叫景庐的读书人接受了他的口传佛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2、在匈奴十余年,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辗转经乌孙,终於抵达大月氏。
- 3、大月氏是正儿八经的白种人,这巴布亚新几内亚鬼洞之中也是来过白种人,两者之间都有阴贼,这阴贼,总归是跟白种人的发展进程脱离不了关系。
- 4、在大月氏中便有有去无回,死亡之地,鬼域等令人咋听之下就不寒而栗的意义。
- 5、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
- 6、今天六子请到老鬼前来,虽然没有弄明白那阴贼是何物,不过,大月氏的故事却是给我打开一扇窗户。
字义分解
- 拼音dà,dài
- 注音ㄉㄚˋ,ㄉㄞˋ,ㄊㄞˋ
- 笔划3
- 繁体大
- 五笔DDDD
dà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dài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tài1. 古通“太”。
2. 古通“泰”。
- 拼音yuè
- 注音ㄩㄝˋ
- 笔划4
- 繁体月
- 五笔EEEE
- 五行木
(1)(名)月球;月亮。
(2)(名)计时的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3)(形)每月的:~刊|~产量。
(4)(形)形状像月亮的;圆的。
与大月氏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