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
拼音: | tóng chéng pài |
注音: | ㄊㄨㄥˊ ㄔㄥˊ ㄆㄞˋ |
桐城派的意思
词语解释: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
引证解释:
⒈ 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 、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国语词典: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
网络解释:
桐城派
- 1、一学期后考入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
- 2、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 3、百年来,关于桐城派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绩。
- 4、桐城派古文家、翻译家林纾多次在报纸上发表公开信,批判北大毁斥伦常、诋诽孔孟。
- 5、由空谈变为求实,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一大变迁,也是桐城派文论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 6、方守彝本身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这些书信同时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字义分解
- 拼音chéng
- 注音ㄔㄥˊ
- 笔划9
- 繁体城
- 五笔FDNT
- 五行土
(1)(名)城墙:~外|万里长~。
(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
(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
与桐城派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