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迹
拼音: | yì jì |
注音: | 一ˋ ㄐ一ˋ |
异迹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不同的行为﹑行迹。 2.优异的政绩。 3.反叛的形迹。 4.奇异的事迹。
引证解释:
⒈ 不同的行为、行迹。
引晋慧远《沙门袒服论》:“於是服膺圣门者,咸履正思顺,异迹同轨,缅素风而怀古,背华俗以洗心。”
⒉ 优异的政绩。
引《汉书·路温舒传》:“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於官。”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鸿官至琅邪太守,所在有异迹。”
宋王安石《答戚郎中启》:“民无隐情,治有异迹。”
⒊ 反叛的形迹。
引《南史·刘季连传》:“季连有憾於遥欣,乃密表明帝言其有异迹。”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包藏祸心者,谓之异志。形见於事为,谓之异迹。”
⒋ 奇异的事迹。
引宋苏轼《赵先生舍利记》:“盎与先生异迹极多, 张道安作先生墓誌,具载其事。”
网络解释:
异迹
字义分解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笔划6
- 繁体异
- 五笔NAJ
- 五行土
(1)(形)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
(2)(形)奇异;特别:~香|~闻。
(3)(形)惊奇;奇怪:惊~|深以为~。
(4)(形)另外的;别的:~日|~地。
(5)(形)分开: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