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口
拼音:hé kǒu
注音:ㄏㄜˊ ㄎㄡˇ

合口的意思

词语解释:

适口;可口。

交会处。

异口同声;齐声。

疮口或伤口愈合。

即合口呼。

口角,吵嘴。

引证解释:

⒈ 适口;可口。

《汉书·扬雄传下》:“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於比耳。”

⒉ 交会处。

《周书·文帝纪上》:“太祖乃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镇河渭合口,为图河东之计。”

⒊ 口角,吵嘴。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思量定不必闲合口,且看当日把子母每曾救。”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喒两个合口唱叫,[唱]你中间里图甚么?”
《水浒传》第七回:“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⒋ 异口同声;齐声。

《英烈传》第二回:“这些人便合口説道:‘敢不从命。’”
《后西游记》第四十回:“天子点头赞美,大众合口称扬。”

⒌ 疮口或伤口愈合。

田汉《回春之曲》第二幕:“啊呀,这儿还没有合口,不能动,再动就不能好了。”

⒍ 即合口呼。参见“合口呼”。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 吴人讹‘鱼’字,则一韵皆开口。”
清潘耒《类音·<声音元本论>下》:“在牙腭则为开口,歷舌端则为齐齿,蓄于颐中则为合口,聚于脣端则为撮口。”

国语词典:

可口、适合口味。

如:「这伤口还未合口,不能乱动。」

网络解释:

合口

  • 合口:汉语词汇
  • 合口: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地名
  • 合口 (汉语词汇)

  • 合口,汉语词组,有适口、可口的意思。另外还是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 1、过合口嘴以后河槽渐宽,水流平缓。
    • 2、高比例的赤霞珠赋予此款酒优雅性格,正如家族所产各款传统型美酒,同时又圆润合口
    • 3、本提取物符合口服五类原料药的标准要求,且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业化。
    • 4、原因与缝合技术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组织血供不足有关,术后吻合口破裂病人常有高热,脉速,腹痛及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需立即手术修补,引流腹腔。
    • 5、结论食管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死亡率高,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 6、据山西大学语言所的乔全生教授说,在山东有一些地方“、、”声母逢合口呼时发作“”,而周围又没有这种发音方式,一查地方志,果然是山西移民。

    字义分解

    • 拼音hé,gě
    • 注音ㄏㄜˊ,ㄍㄜˇ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WGKF
    • 五行

    1. 闭,对拢:合眼。合抱。珠连璧合。貌合神离。

    2. 聚集:合力。合办。合股。合资。

    3.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4. 应该:合该。合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

    5. 总共,全:合家欢乐。

    6. 计,折算:合多少钱。

    7.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

    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2. 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一合,木或竹制,方形或圆筒形。

    • 拼音kǒu
    • 注音ㄎㄡ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KKKK
    • 五行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