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í jīng |
注音: | ㄕˊ ㄐ一ㄥ |
石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
引证解释:
⒈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 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 三国魏齐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 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 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 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 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清顾炎武《石经考》、 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
⒉ 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引唐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
国语词典:
石刻的经书。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此后历代都有石经,如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今可考见其文字者,以熹平石经为最早。
网络解释:
石经
- 1、这些会治病的“黑石头”近日出现在西安市友谊东路的一家“砭石经络养生馆”里,许多市民前来体验它的“神秘”。
- 2、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山东的蒙脱石经过一定的精制技术处理,很有可能达到与进口抗腹泻药思密达相同的质量。
- 3、漫步古道,但见古道边林木森森,路面的鹅卵石和条石经过几百年的车来人往,已被磨得光滑发亮,道边石坎上的斑斑青苔,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 4、接触溶石经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 5、你放心,龙泉就石经寺这么一座寺庙,我想她应该在那里,我派人去找她。
- 6、据了解,云居寺历来以其珍藏的石经、纸经和木经“三经”而著称,至今房山石经山和云居寺依然保藏有近方佛教石经。
字义分解
- 拼音shí,dàn
- 注音ㄕˊ,ㄉㄢˋ
- 笔划5
- 繁体石
- 五笔DGTG
- 五行金
shí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 指石刻:金石。
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5. 姓。
dàn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 拼音jīng,jìng
- 注音ㄐㄧㄥ
- 笔划8
- 繁体經
- 五笔XCAG
jīng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jìng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与石经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