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ǐ shì |
徵士的意思
词语解释:
引证解释:
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
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徵士陈君 ,禀岳瀆之精,苞灵曜之纯。”《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有晋徵士, 寻阳陶渊明 ,南岳之幽居者也。” 张铣题注:“ 陶潜隐居,有詔礼徵为著作郎,不就,故谓徵士。” 唐皮日休《奉献致政裴秘监》诗:“ 何胤本徵士,高情动天地。” 宋钱惟演《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徵士高怀云在岭,骚人秋思水周堂。” 清赵翼《陔馀丛考·征君征士》:“有学行之士,经詔书徵召而不仕者,曰徵士,尊称之则曰徵君。” 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高吟‘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 ,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
征求人才。
唐李颀《赠别穆元林》诗:“明主日徵士,吏曹何忽贤?”
国语词典:
古人称赞学行并高,而不出仕的隐士。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徵士
字义分解
- 拼音zhǐ,zhēng
- 注音ㄓˇ,ㄓㄥ
- 笔划15
- 繁体征
- 五笔TMGT
zhǐ
1.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zhēng1. “征”的繁体字。
2.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3.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4.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5.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6.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7.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8.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与徵士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