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两寿
拼音:sān jié liǎng shòu
注音:ㄙㄢ ㄐ一ㄝˊ ㄌ一ㄤˇ ㄕㄡˋ
词性: 成语

三节两寿的意思

词语解释: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引证解释:

⒈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五年》:“将军三节两寿,粮道每次送银八百两。”
魏巍《老烟筒》:“那时节,当头儿的三节两寿,只要有一回你送不到礼,找个词儿,就一脚把你踢到厂外去。”

网络解释:

三节两寿

  • 三节两寿是汉语词汇,指的是古时候对于塾师的习俗,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 1、当时官场的规矩,三节两寿、“冰敬”“炭敬”都必须送礼。
    • 2、当时官场叩见要送门包,每年三节两寿,下属都要向上司送礼,此外还有别敬、炭敬、冰敬、瓜敬等名目,实际都是变相贿赂。
    • 3、古代的地方官把收例钱和三节两寿收礼视为当然。
    • 4、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 5、什么冰敬、炭敬、三节两寿……这样有什么事才会有人给挡着,你看辽东巡抚换了多少人,我还是巍然不动。 
    • 6、商业的交往应酬和财富的聚集,使天津人习于繁华热闹,而岁时节日和喜庆日都是热闹应酬的机会,因此在天津人特别讲究过“三节两寿”。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 拼音jié,jiē
    • 注音ㄐㄧㄝˊ,ㄐㄧㄝ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ABJ
    • 五行

    jié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3.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6. 礼度:礼节。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8.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10.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12. 姓。

    jiē

    1.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 拼音liǎng
    • 注音ㄌㄧㄤˇ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GMWW

    (1)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注意“两”和“二”的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 “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都可以用;但如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

    (4)量词;重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旧制十六两等于一斤;现用十两等于一市斤。

    • 拼音shòu
    • 注音ㄕㄡ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DTFU
    • 五行

    (1)(名)活得岁数大;长命

    (2)(名)年岁;生命:长~|~命。

    (3)(名)寿辰:做~|~面。

    (4)(名)婉辞;生前预备的;装殓死人的:~材|~衣。

    (5)(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