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
拼音:sān jīng
注音:ㄙㄢ ㄐ一ㄥ

三经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天时﹑地利﹑人和。
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引证解释:

⒈ 谓天时、地利、人和。

《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飭,君乃有国。”
郭沫若集校:“三经,谓天时、地利、人和。‘正彼天植’,地利也;‘风雨无违’,天时也;‘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

⒉ 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是故圣人重之,载于三经。”
颜师古注:“谓《易》、《诗》、《春秋》。”

⒊ 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 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词赋既罢,而士之所习者皆三经。所谓三经者,又非圣人之意,惟用安石之説以增广之,各有套括。”

⒋ 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 《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 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⒌ 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

《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
一说指《风》、《雅》、《颂》。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是为《诗》之三经。”

网络解释:

三经

  • 4.宋代对儒家三部经典的合称。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颁布王安石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称为《三经义》,或称《三经新义》。因有“三经”之名。
  •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 拼音jīng,jìng
    • 注音ㄐㄧㄥ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XCAG

    jīng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jìng

    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