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
拼音:cè yǐn
注音:ㄘㄜˋ 一ㄣˇ

恻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恻隐cèyǐn

(1) 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compassion;pity

引证解释:

⒈ 同情,怜悯。

《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
唐储光羲《田家即事》诗:“我心多惻隐,顾此两伤悲。”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无惻隐也。”
朱自清《论吃饭》:“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

⒉ 悲痛。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惻隐而含哀。”
王逸注:“心常惻隐含悲而念君也。”

国语词典:

见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网络解释:

恻隐

  • 恻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è yǐn,意思是指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心中不忍。该词语在《孟子·公孙丑上》和《田家即事》等文献均有记载。
  • 恻隐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 1、如此痛快淋漓地斩草除根之际,偶尔也会动了恻隐之心。
    • 2、许多所谓慈善家的行为,只不过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是动了恻隐之心。
    • 3、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 4、他做得太绝了,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 5、看到老人一天到晚形影相吊的样子,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准备为他找个老伴。
    • 6、每次在街上碰到残疾人,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总要上前帮一点忙。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ㄘㄜ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NMJH
    • 五行

    (形)悲伤、怜悯:悱~|~隐|~然|缠绵悱~。

    • 拼音yǐn
    • 注音ㄧㄣˇ,ㄧㄣ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BQVN
    • 五行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

    2. 伤痛:隐恻。

    3.怜悯: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