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
拼音:jué wù
注音:ㄐㄩㄝˊ ㄨˋ
词性: 动词

觉悟的意思

词语解释:

觉悟juéwù

(1) 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

come to understand

(2) 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

wake up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觉寤”。

⒉ 觉醒。

《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王若虚《题<渊明归去来图>》诗:“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
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

⒊ 引申为觉察。

宋司马光《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
沙汀《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

⒋ 比喻通情达理。

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银凤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

⒌ 自觉悔悟。

《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復补。”
《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
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

⒍ 启发;开导。

《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於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汉王充《论衡·刺孟》:“谓孔子之徒、 孟子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

⒎ 佛教语。谓领悟佛教的真理。

南朝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於形骸。”
《隋书·经籍志四》:“﹝释迦﹞捨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们老爷现在心上已脱尘网,不出三年必弃官学道,他的觉悟在你之先。”

⒏ 亦作“觉寤”。见“觉寤”。

国语词典:

醒悟以往的困惑或过失。

网络解释:

觉悟 (汉语词语)

  • 觉悟亦作“觉寤”,既觉醒之义。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 觉悟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经过学习,大家的觉悟都有所提高。
    • 2、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的觉悟程度提高得很快。
    • 3、经过帮助,他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 4、一直停留在不愉快的回忆里是没有用的,所以现在就觉悟吧。
    • 5、经过大家的帮助,他终于觉悟了。
    • 6、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学校经常请苦大仇深的老人作忆苦思甜的报告。

    字义分解

    • 拼音jué,jiào
    • 注音ㄐㄩㄝˊ,ㄐㄧㄠ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IPMQ
    • 五行

    jué

    1.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

    2. 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

    jiào

    1.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觉。睡了一大觉。

    • 拼音
    • 注音ㄨ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NGKG
    • 五行

    (动)理解;明白;了解;领会;觉醒:~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