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成
拼音:sù chéng
注音:ㄙㄨˋ ㄔㄥˊ

肃成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又使诸儒撰集经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帝初在东宫……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后即以"肃成"为太子讲学处之称。

引证解释:

⒈ 后即以“肃成”为太子讲学处之称。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又使诸儒撰集经传”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沉《魏书》:“帝初在东宫……集诸儒於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南朝梁萧统《僧正》诗:“舒金起祇苑,开筵慕肃成。”
唐李善《上<文选注>表》:“昭明太子业膺守器,誉贞问寝,居肃成而讲艺,开博望以招贤。”

网络解释:

肃成

  • 肃成,读音sù chéng,汉语词语,指太子讲学处。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ㄙㄨ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VIJK
    • 五行

    1.  恭敬:肃立。肃坐。肃然。

    2.  严正,认真:严肃。肃静。肃穆。整肃。

    3.  躬身作揖,迎揖引进:肃客。

    4.  萎缩:肃杀。

    • 拼音chéng
    • 注音ㄔㄥ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DNNT

    [ chéng ]

    1.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2.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3.变为:长成。变成。

    4.可以,能行:成,就这么办。

    5.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成。

    6.够,达到一定数量:成年累(lěi)月。

    7.已定的,定形的: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8.十分之一:增产三成。

    9.平定,讲和:“会于稷,以成宋乱”。

    10.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