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
拼音:wú duì
注音:ㄨˊ ㄉㄨㄟˋ

无对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无双;无敌。 2.不回答。

引证解释:

⒈ 无双;无敌。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自伤者也。”
《南史·任昉传》:“时琅邪王融有才儁,自谓无对当时,见昉之文,怳然自失。”
唐皇甫冉《同李苏州伤美人》诗:“歌舞尝无对,幽明忽此分。”
《三国志平话》卷中:“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陶饮素豪,从不见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无对。”

⒉ 不回答。

《法苑珠林》卷十引唐唐临《冥报记》:“﹝司马文之弟﹞沉吟俯仰,默然无对。”

网络解释:

无对

  • 意思:
  • 1.无双;无敌。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自伤者也。”《南史·任昉传》:“时 琅邪 王融 有才儁,自谓无对当时,见 昉 之文,怳然自失。” 唐 皇甫冉 《同李苏州伤美人》诗:“歌舞尝无对,幽明忽此分。”《三国志平话》卷中:“ 赵云 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 陶 饮素豪,从不见其沉醉,有友人 曾生 ,量亦无对。”
  • 2.不回答。《法苑珠林》卷十引 唐 唐临 《冥报记》:“ 司马文 之弟沉吟俯仰,默然无对。”
  • 3.“无对”是梁漱溟先生概括之我中华大儒之独有之民族精神。无对超离个体对外性 ,超有对而有超厉害之是非心,方有道德;无对是相对于有对的概念,一切生物都限于有对之中,这是因为无法超离其个体对外性——求生存的必要;而人则不然,人是站在有对之上的,人类可以不同于动物,能向上攀升用其心意心智指导自己超离个体对外性。“人类唯以超有对,故能洞开重门,融释物我”。仁者人也,仁者与物无对“。
  • 无对示例:对于三峡工程的争议,正反方如果都是以无对之初衷,亦即以利民惠民之良好意愿为出发点,纵使致力之所在不相同,而绝不互相妨碍彼此攻击,直至互相助成。
  • 字义分解

    • 拼音wú,mó
    • 注音ㄨ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FQV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

    • 拼音duì
    • 注音ㄉㄨㄟ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CFY
    • 五行

    (1)(名)对子:喜~。

    (2)(动)回答:~答如流。

    (3)(动)向着、朝着:枪口~着敌人。

    (4)(动)对待:~事不~人。

    (5)(动)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个火儿。

    (6)(动)照着样检查:校~。

    (7)(动)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时间。

    (8)(动)搀和(多指液体):汤里~点水。

    (9)(动)平均分成两份:~半儿。

    (10)(形)对面的;敌对的:~手。

    (11)(形)正确、正常、适合:这话很~。

    (12)(量)双:一~杯子。

    (13)(介)朝、向;用法跟“对于”差不多:~困难不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