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莽
拼音: | fú mǎng |
注音: | ㄈㄨˊ ㄇㄤˇ |
伏莽的意思
词语解释: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引证解释:
⒈ 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引《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
唐李德裕《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
清黄宗羲《阎公神道碑铭》:“伏莽一发,必不可支。”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方今伏莽时闻,灾荒频见。”
国语词典:
本为军队藏匿草丛中,后世用以指隐伏的盗匪。
网络解释:
伏莽
伏莽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环顾隐龙能吐秀,观畔伏莽必添愁。
- 2、既至清江浦,捻不得下窜,遂由沭阳西走郓城,而纠合各方伏莽攻扑雉河。
- 3、盗贼伏莽,徒慑国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渐必开。
- 4、查明盱眙、来安两县交界之古城镇地方并与江苏六合县接壤,该处地僻人稀,向多伏莽,此拿彼窜,最易藏奸。
- 5、如有人违法不纳,即科重罪,贫民无自谋生,富民亦不能自保,当时草泽中间,已多伏莽,再加蠹胥猾吏,代为驱迫良民,叫他去投盗贼,于是愈聚愈众,到处揭竿。
- 6、方今时事日非,国势益促,外有强邻环视,内有伏莽堪虞。
字义分解
- 拼音fú
- 注音ㄈㄨˊ
- 笔划6
- 繁体伏
- 五笔WDY
- 五行水
(1)(动)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
(2)(动)低下去:起~|此起彼~。
(3)(动)隐藏:潜~|~击|昼~夜出。
(4)(名)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
(5)(动)屈服;低头承认:~输|~罪。
(6)(动)使屈服;降伏:降龙~虎。
(7)(Fú)姓。
(8)伏特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