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曲
拼音:fó qǔ
注音:ㄈㄛˊ ㄑㄨˇ

佛曲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变混称为佛曲。

清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二:“或曰佛曲佛舞,在隋唐已有之,不始金元,如李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今吴门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乐,即其遗意。”
清翟灏《通俗编·释道》:“按《晋书·鳩摩罗什传》, 天竺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覲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国,原有然矣。 《乐府杂録》, 长庆中讲僧文敍善吟经,其声宛转,感动里人,乐工状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文敍子曲》,至是佛经无不可吟,不独偈颂然矣。”

国语词典:

用以宣扬佛法的音乐。如唐乐府中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现在〈敦煌杂曲〉中尚保留一部分佛曲作品。

网络解释:

佛曲

  • 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乐曲。据毛奇龄所著西河诗话载,佛曲在隋、唐即有,非始于金、元,如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蜜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邪勒佛曲,入征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清代吴中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称为清乐,即其遗意。敦煌杂曲中尚存有部分佛曲作品。
    • 1、呗赞音乐、唱导音乐、佛曲音乐在一个重要方面实现了宗教艺术的功能,使得佛教音乐系统显示出一种自我完足性。
    • 2、听佛曲,舞“绣腿”,一求静,一求动,听上去有些矛盾。
    • 3、谈及取胜秘诀,这位二十一岁的“霹雳娇娃”表示,决赛时,她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对手身上,同时,在比赛之前听佛曲安定心神,以去除杂念。
    • 4、被称为“东方梵音王子”的桑吉平措,是中国首位从佛曲善音走向大众的歌者。 
    • 5、这个以华语为媒介语的佛曲弘法会将呈现多首本地创作佛曲,并由多位各地佛教团体合唱团员联合演出。

    字义分解

    • 拼音fó,fú,bì,bó
    • 注音ㄈㄛˊ,ㄈㄨˊ,ㄅㄧˋ,ㄅㄛ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WXJH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1. 〔仿佛〕见“仿”。

    2. 古同“拂”,违背,违反。

    • 拼音qū,qǔ
    • 注音ㄑㄩ,ㄑㄩˇ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AD
    • 五行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2.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

    3. 弯曲的地方:河曲。

    4. 偏僻的地方:乡曲。

    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曲。曲霉。

    6. 姓。

    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2. 歌的乐调: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