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
拼音:lóng shān wén huà

龍山文化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因而得名。龙山文化分布广,西起陕西,东至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包括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龙山文化属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又称黑陶文化。参阅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

国语词典: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参见「黑陶文化」条。

词语翻译

英语
Longshanculture,blackpotteryculture
德语
Longshan-Kultur(S,Gesch)
法语
Longshan

网络解释:

龙山文化 (铜石并用时期)

  •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 字义分解

    • 拼音lóng
    • 注音ㄌㄨㄥˊ,ㄌㄨㄥˇ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UEGD

    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

    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

    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

    6.姓。如秦代有龍且。

    7.二一四部首之一。

      • 拼音shān
      • 注音ㄕ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MMMM
      • 五行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 拼音huà,huā
      • 注音ㄏㄨㄚˋ,ㄏㄨㄚ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WXN
      • 五行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huā

      1. 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