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调
拼音:biàn diào
注音:ㄅ一ㄢˋ ㄉ一ㄠˋ
词性: 动词

变调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变调biàn diào

1.  变更原来的音调。

modulate;

变调biàn diào

1.  变化的曲调。指不受旧律束缚的变新词调。

modified tone;

2.  字和字连起来说时,其字的音调和单说时有时不一样的现象。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读成阳平。

3.  转调。

tonal modification;

引证解释:

⒈ 变更原来的音调,转调。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李周翰注:“调谓变常调以奏愁思之曲。”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⒉ 变化的曲调。指不受旧律束缚的创新词调。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张惠言《词选》﹞至以吴梦窗为变调,摈之不録,所见亦左。”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南宋词人,喜为变调,所创特多,於时有大曲小曲之别。”

⒊ 泛指不同寻常的格式。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予为之先造经纬表一通,从横相遇,可合可离,亦图中之变调也。”

⒋ 指字和字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字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如普通话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变读为阳平,“宝塔”bǎotǎ读为“báotǎ”。

国语词典:

声调的变化。在国语主要分为类变和字变二种。类变指某一调类在一定语音条件下所发生的调值变化。譬如两个上声相逢,则前者读成阳平,如「选举」、「粉笔」、「小鸟」等。字变指一、七、八、不四字在阳平、阴平和上声前读成去声,而在去声前,则读为阳平。

网络解释:

变调

  • 变调,指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调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又称为连接变调,即是将声调变化之方法使用于字词音节并合上的处理。变调在梵文里意思为 "合并在一起"。在所有的声调性语言里改变声调的程序是一种主动形态的作为,不过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是一种语言上比较普遍性的声调并合运作形态。
  • 变调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人称、物主代词单复数主要通过变调形成,指示代词有独特的合音形式。
    • 2、尽力默想着后世那些乱七八糟星星们的什么米什么丝们见到呕像那种激动莫名的样子,微红着双眼连声音都有点堵得变调的谭笑不顾一身的泥水上前一步“叭”。
    • 3、与“来、去”结合而成的述宾短语、连动短语、动补短语中的动词可以变调变调后,短语语义产生变化。
    • 4、处】暑节气已来到,乐悠悠多逍遥。
    • 5、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连读变调以字调为书面标示形式,影响了学习者视觉认读与听觉接受的一致。
    • 6、台语的一词多音和连音变调问题是发展台语文转音系统的两大难题。

    字义分解

    • 拼音biàn
    • 注音ㄅㄧㄢ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YOCU
    • 五行

    (1)(动)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

    (2)(动)改变(性质、状态);变成:后进~先进。

    (3)(动)使改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4)(形)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5)(动)变卖:~产。

    (6)(名)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乱。

    (7)(名)指变文:目莲~。

    • 拼音tiáo,diào
    • 注音ㄊㄧㄠˊ,ㄉㄧㄠˋ,ㄓㄡ
    • 笔划10
    • 繁体調
    • 五笔YMFK

    tiáo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

    4. 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5. 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

    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

    7. 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diào

    1.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3.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7.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8. 调动:岗位调整。

    9.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12. 调换:调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