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书
拼音:zhèng shū
注音:ㄓㄥˋ ㄕㄨ

正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钟繇

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引证解释:

⒈ 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

《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庾元威《论书》:“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
唐岑文本《伊阙佛龛碑》:“高一丈六寸,广六尺六寸五分,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正书。”
《宣和书谱·正书叙论》:“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
宋高宗《翰墨志》:“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善钟法,能正书入妙。”
朱自清《说文解字》:“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 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 晋代也称为‘楷书’。 宋代又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长了。”

⒉ 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夫惟益与伊尹受戮,并於正书,犹无其证。”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説,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録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説, 孔子貌似阳虎,以致匡人之围,是恶人像了圣人。”

国语词典:

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

网络解释:

正书

  • 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 1、刘建侯老伯为主讲文正书院的刘介臣先生之后裔,与昭阳大儒刘子吉先生为昆仲,任塾师时已誉满东皋,不幸年逾不惑后即溘逝。
    • 2、从这幅墨宝来看,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胃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
    • 3、在房子的正堂檐枋上,悬挂着一块光绪二十二年马潘庞立正书“贡元”木制牌匾。
    • 4、心中常有公平在,手下自有公正书
    • 5、我看是王铎,明末清初人,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行草书宗山阴父子,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 6、小轿走上了一处悬崖峭壁,悬崖峭壁的尽头赫然是一座钟鼎香绕的寺庙,寺庙前铜色发亮的横匾上正书写着斗大的三个字“大佛寺”。

    字义分解

    • 拼音zhèng,zhēng
    • 注音ㄓㄥˋ,ㄓㄥ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GHD
    • 五行

    zhèng

    1.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2. 合于法则的: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3.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4. 恰好: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7.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8.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正方形。

    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shù)。

    12. 姓。

    zhēng

    1.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 拼音shū
    • 注音ㄕㄨ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NNHY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